政策
帮助
活动
发布需求

助力乡村振兴

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

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贡献坚实力量

关于乡村振兴

诚邀各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龙头企业

科研院所及合作伙伴加入

加入乡村振兴生态

我要加入乡村振兴生态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

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破解同质化困境,打造 “一村一品” 增收引擎
来源:绘阖产业集团 | 作者:区域发展中心 | 更新时间 :2025-10-03 | 16 次浏览 | 分享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 “压舱石”—— 只有让乡村有产业、农民有活干、集体有收益,才能从根本上破解 “空心化” 难题。然而,当前不少乡村产业面临 “同质化严重、产业链短、抗风险能力弱” 的困境:北方多地扎堆种苹果导致滞销,南方乡村盲目搞民宿陷入 “开门即亏损”,传统种养仅能解决 “温饱” 却难实现 “增收”。本文结合典型案例,拆解产业振兴的破局路径,探讨如何让乡村产业从 “低端复制” 走向 “特色突围”。



一、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的三大核心痛点


(一)痛点 1:同质化竞争,“千村一面” 难突围


不少乡村缺乏对本地资源的精准判断,盲目跟风复制热门产业:某省 10 余个县同时推广 “乡村漂流” 项目,因客源分散、设施简陋,多数项目开业 1 年即停业;西南某山区 20 个村集体同时种植沃柑,结果市场供过于求,收购价从 5 元 / 斤跌至 1 元 / 斤,农户亏损严重。


核心原因:缺乏 “差异化思维”,未挖掘本地 “独特资源”(如气候、非遗、生态);依赖 “行政指令” 推动产业,忽视市场需求调研。


(二)痛点 2:产业链短,“卖原料” 难获高收益


多数乡村产业停留在 “种植 / 养殖 - 初级销售” 的低端环节,缺乏加工、品牌、服务等增值环节:东北某产粮大县长期向外地出售 “原粮”,每斤玉米利润仅 0.1 元;山东某蔬菜基地将新鲜蔬菜直接卖给批发商,而同款蔬菜经外地企业加工成 “净菜” 后,价格翻 3 倍。


核心原因: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与农户无力建设加工设施;品牌意识薄弱,“优质农产品” 因无品牌背书,只能按 “普通产品” 低价出售。


(三)痛点 3:抗风险能力弱,“看天吃饭” 难稳定


传统种养业易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冲击:2023 年南方洪涝导致某水稻种植村绝收,农户颗粒无收;2024 年生猪价格暴跌,某养猪专业村亏损超千万元。同时,多数乡村缺乏 “多元化收入来源”,单一产业遇挫即影响整体收益。


核心原因:未建立 “风险防控机制”(如农业保险、价格对冲);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某一种作物或养殖品类。



二、产业振兴的破局路径:从 “资源禀赋” 到 “市场价值” 的转化逻辑


(一)路径 1:精准定位,挖掘 “人无我有” 的特色资源


产业振兴的核心是 “扬长避短”,找到本地 “不可复制” 的资源优势 —— 可能是独特气候(如云南普洱的茶山)、非遗技艺(如陕西凤翔的泥塑)、生态景观(如安徽黄山的古村落),再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 案例参考:浙江松阳 “茶旅融合”


松阳拥有千年种茶历史,却曾因仅卖 “散装茶叶” 利润微薄。当地深挖 “茶文化 + 生态” 资源:打造 “云上平田” 等茶主题民宿,推出 “采茶 - 制茶 - 品茶” 体验游;培育 “松阳银猴” 区域公共品牌,通过 “地理标志认证” 提升茶叶溢价。2023 年,松阳茶叶综合产值达 35 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 2.8 万元,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 80% 以上。


  • 关键动作:开展 “乡村资源普查”,梳理 “气候、土地、文化、生态” 四类资源;引入专业团队(如规划设计院、电商平台),将资源转化为 “可落地的产业方案”。


(二)路径 2:延长产业链,从 “卖原料” 到 “卖产品 + 服务”


通过 “加工增值 + 品牌赋能 + 场景延伸”,让乡村产业 “吃干榨净”: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预制菜、零食、保健品,提升附加值;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标准化提升信任度;延伸 “产业 + 文旅”“产业 + 教育” 等场景,创造多元收入。


  • 案例参考:湖南平江 “辣条产业”


平江曾是贫困县,当地农户擅长制作 “麻辣酱干”。近年来,平江通过 “工业化生产 + 品牌化运营”,将传统小吃升级为 “辣条产业”:建立辣条产业园,统一生产标准;培育 “卫龙”“麻辣王子” 等知名品牌;打造 “辣条文化园”,开放生产车间供游客参观,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2023 年,平江辣条产业年产值突破 200 亿元,带动 10 万农户就业,其中贫困户户均年增收 1.5 万元。


  • 关键动作:引进或培育 “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与农户参与加工环节;申请 “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打造区域品牌;设计 “产业体验场景”(如农事研学、工厂参观),延伸服务收入。


(三)路径 3:多元布局,构建 “抗风险产业矩阵”


避免 “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通过 “主产业 + 配套产业 + 应急产业” 的组合,提升产业韧性:主产业保障基础收益(如粮食、蔬菜),配套产业创造增值(如加工、电商),应急产业应对风险(如林下种植、家禽养殖)。


  • 案例参考:贵州麻江 “蓝莓 + 多元产业”


麻江将蓝莓作为主产业,同时布局三大配套产业:加工端,建设蓝莓果汁、果酱工厂,解决鲜果滞销问题;电商端,通过 “直播带货” 将蓝莓销往全国,溢价达 50%;文旅端,举办 “蓝莓采摘节”,带动餐饮、住宿收入。此外,在蓝莓园套种中药材,应对蓝莓价格波动风险。2023 年,麻江蓝莓产业综合产值达 8 亿元,农户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 即使蓝莓价格下跌 10%,通过加工与文旅收入仍能保障收益稳定。


  • 关键动作:确定 “1 个主产业 + 2-3 个配套产业” 的布局;引入农业保险(如价格指数保险、气象保险),降低自然与市场风险;建立 “产业互助基金”,为农户提供应急资金支持。



三、未来方向: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 “提质增效”


随着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将成为产业振兴的 “新引擎”:


  1. 数字种植 / 养殖: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温湿度、土壤肥力监测)、AI 病虫害识别,实现 “精准种养”,降低成本(如某智慧猪场通过 AI 管理,饲料成本降低 8%);

  2. 数字营销:通过 “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直接对接消费端,减少中间环节(如陕西洛川苹果通过直播,农户利润提升 30%);

  3. 数字管理:通过 “产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市场需求、价格波动,指导农户调整种植计划(如浙江 “农情调度平台”,帮助农户提前 3 个月预判蔬菜需求)。



结语:

乡村产业振兴不是 “千村一面” 的复制,而是 “一村一品” 的精准突围。关键在于:不盲目跟风,而是深挖本地资源;不满足于 “卖原料”,而是延长产业链创造高收益;不依赖单一产业,而是构建多元抗风险矩阵。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产业真正成为 “农民增收、集体壮大、乡村繁荣” 的可持续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