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
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
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贡献坚实力量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
文化是乡村的 “灵魂”—— 白墙黛瓦的民居、代代相传的非遗、邻里互助的乡风,构成了乡村独有的 “乡愁记忆”。然而,当前不少乡村文化面临 “传承断代、设施荒废、内涵流失” 的困境:某古村落的木雕技艺因无人传承,仅剩 2 名 70 岁以上的老工匠;某村的祠堂被改造成仓库,传统祭祖仪式消失;部分乡村盲目模仿城市文化,广场舞取代了民俗活动。文化振兴的核心,是让乡村文化从 “被遗忘” 走向 “被激活”,从 “静态保护” 走向 “活态传承”。本文结合案例,探讨文化振兴的落地路径。
(一)痛点 1:传承断代,“老手艺” 面临失传
不少乡村非遗技艺、传统民俗因 “年轻人不愿学、传承人老龄化” 而濒临消失:陕西某村的 “泥塑技艺”,全村仅 3 名传承人,平均年龄 68 岁,无年轻人拜师;福建某村的 “端午龙舟赛”,因青壮年外出打工,连续 5 年未举办,龙舟腐烂在河边。核心原因:传统技艺学习周期长、收益低,年轻人缺乏动力;民俗活动需大量人力物力,村集体无力组织,且缺乏市场吸引力。
(二)痛点 2:设施荒废,“文化阵地” 名存实亡
多数乡村虽建有文化站、农家书屋,但因 “缺管理、缺内容、缺活动” 而闲置:某西部村的文化站建成后,仅在春节开放 1 次,平时大门紧锁;某村的农家书屋堆满旧书,无新书更新,村民从不借阅。核心原因:乡村缺乏专业文化管理人员;文化设施建设 “重硬件、轻运营”,未结合村民需求设计内容与活动。
(三)痛点 3:内涵流失,“乡村味” 逐渐淡化
部分乡村在发展中盲目 “城市化”,丢失自身文化特色:某南方村将传统青石板路换成水泥地,拆除百年老宅盖洋房;某村的传统 “中秋祭月” 活动被取消,改为 “城市式中秋晚会”,村民参与意愿低。核心原因:对乡村文化价值认识不足,认为 “传统即落后”;缺乏 “文化自信”,盲目模仿城市文化,忽视本土文化内涵。
(一)路径 1:精准保护 —— 守护 “不可复制” 的文化遗产
文化振兴的基础是 “保护”,需优先保护 “活态非遗”“历史建筑”“民俗活动” 等核心文化资源,避免 “保护性破坏”(如过度商业化改造)。
1. 案例参考:安徽黟县 “徽州文化保护”
黟县拥有西递、宏村等世界文化遗产,当地采取三项保护措施:
如今,黟县不仅守住了 “徽州味”,还让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民俗活态传承:每年举办 “徽州民俗文化节”,恢复 “中秋赏月、冬至祭祖” 等传统活动,政府给予 “活动经费补贴”,2023 年文化节吸引游客 15 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
(二)路径 2:创新活化 —— 让文化 “产生价值、吸引参与”
文化振兴的关键是 “活化”,需将文化资源转化为 “可体验、可消费、可参与” 的产品或活动,让文化 “有用、有趣”。
1. 案例参考:云南大理 “扎染文化活化”
大理周城村是 “中国扎染之乡”,曾因扎染产品单一、销量差,技艺面临失传。当地通过 “活化” 让扎染文化重生:
2023 年,周城村扎染产业产值达 2 亿元,带动 800 余名村民就业,其中年轻人占比超 60%。
数字传播:通过抖音、小红书推广 “扎染制作过程”,某扎染传承人账号粉丝超 100 万,带动线上订单增长 300%。
(三)路径 3:全民传承 —— 让文化 “融入生活、代代相传”
文化振兴的核心是 “人”,需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 “主体”,而非 “旁观者”,通过 “家庭、学校、社区” 联动,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1. 案例参考:广东梅州 “客家文化传承”
梅州是客家文化核心区,当地从 “娃娃抓起” 推动文化传承:
如今,梅州客家方言普及率达 95%,传统民俗活动参与率超 80%,年轻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显著提升。
社区传承:每个村成立 “客家文化理事会”,由村民自发组织 “客家山歌会、中秋拜月” 等活动,政府给予 “活动经费支持”。
数字技术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 “新路径”,打破 “地域限制、传承限制”:
数字博物馆:通过 3D 建模、VR 技术,将古民居、非遗技艺制成 “线上博物馆”(如浙江某村的 “数字古村”,游客足不出户即可 “漫游” 古村);
线上非遗课堂:通过直播、录播,让非遗传承人远程教学(如云南扎染传承人通过抖音直播教学,累计培训学员 10 万人次);
文化 IP 开发:将乡村文化元素(如民俗故事、非遗图案)开发成 “数字文创产品”(如表情包、数字藏品),吸引年轻人关注(如某村的 “非遗数字藏品” 上线即售罄)。
乡村文化振兴不是 “把文化放进博物馆”,而是 “让文化融入村民生活、吸引游客体验、传给下一代”。关键在于:保护要 “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活化要 “接地气”,让文化产生价值;传承要 “全民化”,让村民成为主体。唯有如此,才能守护好乡村的 “乡愁记忆”,让乡村文化真正 “活起来、传下去”,成为乡村振兴的 “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