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帮助
活动
发布需求

助力乡村振兴

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

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贡献坚实力量

关于乡村振兴

诚邀各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龙头企业

科研院所及合作伙伴加入

加入乡村振兴生态

我要加入乡村振兴生态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

乡村振兴之组织振兴:强化 “基层堡垒”,让乡村治理 “有活力、有秩序”
来源:绘阖产业集团 | 作者:区域发展中心 | 更新时间 :2025-10-03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 “保障”—— 只有基层组织坚强有力,才能凝聚乡村发展的 “合力”。然而,当前不少乡村组织面临 “凝聚力弱、治理低效、集体经济空壳” 的困境:某村 “两委” 班子年龄结构老化,平均年龄 65 岁,无力推进产业项目;某村集体账户余额不足 1 万元,无法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某村因 “村民意见难统一”,修路、改厕等民生项目多次搁置。组织振兴的核心,是建强 “基层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让乡村治理从 “无人管、管不好” 走向 “有人管、管得好”。本文结合案例,探讨组织振兴的落地路径。



一、当前乡村组织振兴的三大核心痛点


(一)痛点 1:基层党组织 “软弱涣散”,凝聚力不足


部分村 “两委” 班子存在 “年龄老、能力弱、作风差” 问题:某村党支部书记长期在外打工,仅春节回村,党组织形同虚设;某村 “两委” 决策不公开,村民对村务不知情,信任感低;某村党员老龄化严重,35 岁以下党员仅占 10%,缺乏新鲜血液。核心原因:党员发展 “重数量、轻质量”;村干部选拔机制不健全,缺乏 “有能力、有担当” 的带头人;党组织活动 “形式化”,与村民需求脱节。


(二)痛点 2:村集体经济 “空壳化”,治理无底气


多数村集体缺乏 “可持续收入来源”,沦为 “空壳村”:某西部村集体年收入不足 5 万元,仅靠出租集体土地,无力承担公益事业(如修路、养老);某东部村集体因投资失败,负债超 100 万元,村民对村集体失去信心。核心原因:村集体缺乏 “产业经营能力”,资源(如土地、山林)未有效盘活;过去 “重分配、轻积累”,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缺乏 “专业经营人才”,项目运营不善。


(三)村民自治 “流于形式”,参与度低


不少乡村的村民自治停留在 “投票选举” 环节,村民难以真正参与治理:某村的村民代表会议,每年仅召开 1 次,讨论内容多为 “走过场”;某村的村务公开栏,仅张贴 “财务收支”,关键决策(如项目引进)不公开,村民参与意愿低。核心原因:村民自治机制不健全,缺乏 “议事、监督” 渠道;村民 “事不关己” 的心态普遍,缺乏参与意识;村干部 “家长式” 治理,不愿放权给村民。



二、组织振兴的破局路径:“强党建 + 壮集体 + 优自治” 三位一体


(一)路径 1:建强基层党组织,打造 “治理核心”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 “主心骨”,需通过 “选优带头人、建强队伍、创新机制”,提升凝聚力与战斗力。


1. 案例参考:河南 “党建 + 带头人” 计划


河南某县针对村党组织 “软弱涣散” 问题,采取三项措施:


措施实施后,该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从 28 个降至 5 个,90% 的村实现 “产业有发展、民生有改善”。


  • 选优带头人:从 “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优秀企业家” 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给予 “待遇保障”(如月薪 5000 元、缴纳社保、优先考录公务员),2023 年选拔优秀带头人 86 名,带动村集体增收超千万元;
  • 建强党员队伍:开展 “党员积分制”,党员参与 “义务巡逻、矛盾调解、产业帮扶” 可获积分,积分可兑换 “生活用品、评优资格”,党员参与率从 40% 提升至 85%;
  • 创新服务机制:推行 “党员联户” 制度,1 名党员联系 10-15 户村民,收集需求、解决难题(如某村党员帮助村民申请低保、销售农产品,村民满意度达 92%)。


关键动作:拓宽村干部选拔渠道,引入 “外部优秀人才”;建立 “党员激励机制”,激发党员积极性;推行 “党务公开”,提升党组织公信力。


(二)路径 2: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 “治理底气”


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治理的 “经济基础”,需通过 “盘活资源、发展产业、规范管理”,让集体有收入、能办事。


1. 案例参考:吉林 “村集体 + 合作社” 模式


吉林某村曾是 “空壳村”,集体账户仅有 3000 元。近年来,该村通过 “资源盘活 + 产业发展” 壮大集体经济:


如今,该村集体年收入达 30 万元,用于修路、安装路灯、补贴老人,村民对村集体的信任度显著提升。


  • 盘活闲置资源:将村集体闲置的 100 亩土地、20 间旧厂房,通过 “公开招标” 出租给农业企业,年租金收入 20 万元;
  • 发展特色产业:村集体牵头成立 “玉米种植合作社”,整合农户土地 500 亩,统一采购种子、统一销售,集体按 “利润 10%” 分红,2023 年合作社利润 80 万元,集体增收 8 万元;
  • 规范资金管理:建立 “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所有收支需经 “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并通过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村民监督,杜绝资产流失。


2. 关键动作:开展 “集体资产清查”,明确可盘活资源(土地、厂房、山林);选择 “低风险、易操作” 的产业(如土地出租、合作社),避免盲目投资;建立 “集体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使用透明。


(三)路径 3:优化村民自治,激活 “治理活力”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 “群众基础”,需通过 “完善机制、拓宽渠道、强化监督”,让村民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


1. 案例参考:浙江 “村民说事” 制度


浙江某村推行 “村民说事” 制度,让村民参与治理:


该制度实施后,该村民生问题解决率从 60% 提升至 98%,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修路、改厕等项目均顺利推进。


  • 固定说事时间:每月 10 日为 “村民说事日”,村 “两委” 干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如村民反映 “村道狭窄”,现场讨论解决方案);
  • 拓宽说事渠道:设立 “村民说事箱”、线上 “说事微信群”,村民可随时反映问题,村干部 24 小时内回应;
  • 强化监督评议:每季度召开 “村民评议会”,村民对村 “两委” 工作、项目进展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与村干部绩效挂钩(如评议不合格,扣减绩效工资)。


2. 关键动作:建立 “村民议事制度”(如说事日、评议会);搭建 “线上 + 线下” 议事渠道,方便村民参与;强化 “村务监督委员会” 作用,监督村 “两委” 决策与执行。



三、未来方向:数字技术赋能组织 “高效治理”


数字技术将为组织振兴提供 “高效化、透明化” 的工具,提升治理效率与村民参与度:


  1. 村务管理数字化:通过 “智慧村务平台”,实现 “党务、村务、财务” 线上公开(如村民通过手机查看村集体收支、项目进展);

  2. 村民议事线上化:通过 “线上议事厅”,村民可远程参与讨论(如在外打工村民通过视频会议参与村务决策);

  3. 监督智能化:通过 “数字监督平台”,村民可在线举报 “村务不公开、资金滥用” 等问题,平台自动推送至乡镇纪委,提升监督效率。



结语:


乡村组织振兴不是 “强化行政管控”,而是 “建强核心、夯实基础、激活群众”。关键在于:党建要 “强”,成为治理的主心骨;集体要 “富”,有能力为民办事;自治要 “活”,让村民主动参与。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治理 “有活力、有秩序”,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提供坚实保障,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