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
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
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贡献坚实力量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是乡村的 “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财富。然而,过去不少乡村因 “重发展、轻保护”,导致生态破坏:某北方村过度开采煤矿,导致土地塌陷、水源污染,村民被迫搬迁;某南方村盲目发展电镀产业,河流变黑发臭,鱼虾绝迹。生态振兴的核心,是实现 “生态保护” 与 “经济发展” 的平衡,让乡村从 “牺牲环境换发展” 转向 “保护生态促发展”。本文结合案例,探讨生态振兴的落地路径,解析 “两山论” 在乡村的实践逻辑。
(一)痛点 1:生态破坏严重,“修复难” 成本高
部分乡村因历史上的 “粗放式发展”,生态问题积重难返:某西部县因过度放牧,草原沙化面积达 10 万亩,修复需投入超亿元;某化工园区周边村,土壤重金属超标,无法种植农作物,修复周期需 10 年以上。核心原因:过去 “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模式,导致生态欠账多;乡村缺乏资金与技术,难以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
(二)痛点 2:环保意识薄弱,“脏乱差” 现象普遍
不少村民环保习惯尚未养成,乡村面临 “垃圾乱堆、污水乱排、秸秆乱烧” 的问题:某中部村的河流旁堆满生活垃圾,夏季蚊虫滋生、臭味熏天;某产粮村每到秋收,大量秸秆就地焚烧,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核心原因:村民缺乏 “生态保护 = 自身利益” 的意识;乡村缺乏 “垃圾处理、污水处理” 等基础设施,环保缺乏硬件支撑。
(三)痛点 3:“生态变收益” 难,保护动力不足
部分乡村虽守住了生态,但因缺乏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村民得不到实惠,保护积极性低:某生态村禁止开发矿产、养殖,村民收入仅靠传统种养,远低于周边村庄;某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因限制旅游开发,村民无法分享生态红利,对保护存在抵触情绪。核心原因:未建立 “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如生态补偿、绿色产业);生态保护与村民利益脱节,导致 “保护者吃亏”。
(一)路径 1:系统修复 —— 还乡村 “绿水青山”
生态振兴的基础是 “修复受损生态”,需针对不同生态问题(如土壤污染、草原沙化、水源破坏),采取 “科学修复 + 长期管护” 措施,避免 “边修复边破坏”。
1. 案例参考:浙江安吉 “余村矿山修复”
安吉余村曾是 “矿山村”,过度采矿导致山体裸露、水源污染,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2005 年 “两山论” 提出后,余村关闭矿山,开展系统修复:
如今,余村从 “矿山村” 变成 “景区村”,森林覆盖率达 96%,为后续发展生态旅游奠定基础。
2. 关键动作:聘请生态专家制定 “修复方案”,避免盲目修复;建立 “生态管护队伍”,由村民参与管护,实现 “修复 + 就业” 双赢;争取国家生态修复资金(如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工程),减轻乡村负担。
(二)路径 2:源头治理 —— 建乡村 “宜居环境”
生态振兴的关键是 “改善人居环境”,需从 “垃圾、污水、厕所、村容” 四个方面入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同时培养村民环保习惯。
1. 案例参考:江苏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
江苏针对乡村 “脏乱差” 问题,开展全域环境治理:
治理后,江苏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达 92%,不少村庄成为 “宜居示范村”。
村容提升:清理乱搭乱建,利用闲置土地建设 “口袋公园、文化广场”,村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三)路径 3:价值转化 —— 让 “绿水青山” 变 “金山银山”
生态振兴的核心是 “让保护者受益”,需建立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通过 “绿色产业、生态补偿、碳汇交易” 等方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
1. 案例参考:福建长汀 “生态 + 产业” 模式
长汀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 20 年治理,森林覆盖率从 61% 提升至 80%。为让村民分享生态红利,长汀探索三大转化路径:
如今,长汀实现 “生态变好、农民变富” 的双赢,成为 “两山论” 实践的典范。
碳汇交易:将新增森林纳入 “碳汇项目”,通过碳汇交易获得收益,2023 年长汀林业碳汇交易收入达 1200 万元,用于生态维护与村民补贴。
数字技术将为生态振兴提供 “精准化、高效化” 的治理工具,提升生态保护与转化效率:
生态监测数字化: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如水质传感器、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监测生态状况(如某县用卫星监测森林覆盖率,精度达 99%);
污染治理智能化:通过 AI 识别 “垃圾乱堆、污水排放” 等问题,自动推送整改通知(如某村安装 AI 监控,污染问题识别率达 90%,整改效率提升 60%);
生态价值数字化:通过区块链记录 “碳汇交易、生态产品销售” 数据,确保收益透明分配(如某碳汇项目用区块链记录交易,实现 “可追溯、不可篡改”)。
乡村生态振兴不是 “不发展只保护”,而是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关键在于:修复要 “系统科学”,还乡村绿水青山;治理要 “补齐短板”,建宜居环境;转化要 “利益共享”,让村民受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践行 “两山论”,让乡村的 “绿水青山” 成为 “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