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
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
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贡献坚实力量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当前不少乡村面临 “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儿童留守” 的空心化困境:某中部村庄常住人口中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超 70%,懂种养技术的农民不足 10 人;某西部县每年考出 2000 余名大学生,回县就业者不足 5%。缺乏人才,导致乡村产业难发展、文化难传承、治理难推进。本文聚焦人才振兴的 “引、留、用” 三大环节,结合案例探讨如何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 “活水源泉”。
(一)痛点 1:“引才难”—— 乡村吸引力不足
多数乡村在 “待遇、发展空间、生活配套” 上难以与城市竞争:某乡村招聘 “产业技术员”,月薪 5000 元却无人应聘,而同类岗位在城市月薪达 8000 元;某山区村想引进电商运营人才,但当地无快递点、网络信号弱,人才望而却步。核心原因:乡村 “硬环境”(交通、医疗、教育)落后,“软环境”(就业机会、职业发展)不足;引才政策 “同质化”,缺乏针对不同人才的 “定制化方案”。
(二)痛点 2:“留才难”—— 缺乏长期发展保障
部分乡村虽能短期引进人才,但因 “无编制、无社保、无晋升通道”,人才难以长期扎根:某东部村引进的农业技术员,因未缴纳社保、无法享受当地教育资源,工作 2 年后辞职;某县引进的电商专家,因缺乏项目决策权,难以推进工作,最终离开。核心原因:未建立 “长效保障机制”,人才在 “身份、待遇、发展” 上缺乏安全感;乡村治理中 “行政干预多”,人才话语权不足,难以施展才华。
(三)痛点 3:“用才难”—— 人才与需求 “错配”
部分乡村引才 “重学历、轻能力”,导致 “引进的人才用不上,需要的人才引不来”:某乡村引进 5 名硕士研究生,却因缺乏农业技术需求,只能安排做行政工作;某村急需懂民宿运营的人才,却引进了多名机械专业毕业生,导致人才闲置。核心原因:引才前未做 “人才需求调研”,盲目追求 “高学历”;缺乏 “人才与项目” 的精准对接机制,无法发挥人才专业优势。
(一)路径 1:精准引才 ——“按需引才”+“定制政策”
引才的核心是 “缺什么、引什么”,而非 “引什么、用什么”,需结合乡村产业、治理需求,针对性设计引才政策,同时降低人才进入门槛。
1. 案例参考:浙江 “千万工程” 中的 “乡贤回归” 计划
浙江针对乡村 “缺技术、缺资金、缺渠道” 的需求,重点引进三类人才:
2023 年,浙江全省回乡村发展的人才超 10 万人,带动乡村产业项目超 5000 个。
乡贤人才:通过 “乡贤座谈会”“家乡发展报告”,吸引在外企业家、创业者回乡,给予 “项目用地优惠、税收减免”(如某乡贤回乡创办民宿,享受 3 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
专业技术人才:针对农业、电商、文旅需求,从科研院所、企业引进 “周末工程师”“短期专家”,按项目付费(如某村引进农业专家,每月驻村 2 天指导种植,年薪 10 万元);
本土实用人才:挖掘村里的 “土专家、田秀才”(如懂种养的老农、会手工艺的村民),通过 “技能认证、补贴激励”,让本土人才 “持证上岗”(如某村的养蜂能手,经培训认证后,带动 10 户农户养蜂,每户年增收 3 万元)。
(二)路径 2:长效留才 ——“待遇保障”+“发展空间”
留才的核心是 “让人才有归属感、成就感”,需从 “待遇、身份、发展” 三个维度建立保障机制,消除人才后顾之忧。
1. 案例参考:四川 “乡村人才振兴二十条”
四川针对人才 “留不住” 的问题,推出多项保障措施:
政策实施后,四川乡村人才留存率从 2020 年的 45% 提升至 2023 年的 78%。
发展支持:设立 “乡村人才创业基金”,为人才提供低息贷款;建立 “导师制”,由市县专家一对一指导人才成长(如某电商人才在导师指导下,年销售额从 50 万增至 500 万)。
(三)路径 3:高效用才 ——“项目对接”+“容错激励”
用才的核心是 “让人才有事干、能出彩”,需将人才与乡村项目精准对接,同时给予人才 “决策权、容错权”,避免 “外行指导内行”。
1. 案例参考:河南 “党建 + 人才 + 项目” 模式
河南某村在引进民宿运营人才后,采取三项措施保障用才效果:
结果,该民宿开业 1 年即实现盈利,带动 8 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增收 20 万元。
容错激励:明确 “前 2 年允许亏损”,若亏损由村集体承担 30%;若盈利超预期,给予人才额外奖金(如年盈利超 100 万,奖励 10 万元)。
短期引才是补充,长期培育本土人才才是根本。未来需加强 “本土人才培育”:
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户开展 “种养技术、电商运营、手工艺” 等培训(如江苏某县每年培训 1 万名本土农民,80% 实现就近就业);
“田秀才” 认证:对本土懂技术、有经验的人才,给予 “技能等级认证”,享受补贴(如山东某省认证 “乡村工匠” 5 万名,每人每月补贴 500 元);
青年返乡计划:针对本村大学生、外出务工青年,推出 “返乡创业补贴”(如创业前 3 年每月补贴 2000 元),吸引青年回村发展。
乡村人才振兴不是 “引几个高学历人才撑场面”,而是 “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长期扎根、创造价值”。关键在于:引才要 “按需定制”,避免盲目跟风;留才要 “保障长效”,消除后顾之忧;用才要 “授权容错”,让人才施展才华。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从 “人才流失” 转向 “人才汇聚”,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 “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