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帮助
活动
发布需求

产业空间载体

 “空间 + 产业 + 数字 + 生态” 深度融合的综合形态

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产业生态的容器、价值创造的平台

我要加入产业空间载体生态

诚邀各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龙头企业

科研院所及合作伙伴加入

加入产业空间生态

关于产业空间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

产业空间的运营创新与效能提升:破解 “重建设轻运营、服务单一、效益低下” 困局,构建 “全生命周期运营” 体系
来源:绘阖产业集团 | 作者:产业发展中心 | 更新时间 :2025-10-03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产业载体空间的高质量发展,“规划是前提,运营是关键”—— 不少地方投入数十亿建成的园区,因 “重建设轻运营” 陷入 “空壳化”(某中西部园区建成 3 年入驻率不足 20%),或因 “服务单一” 导致企业流失(某园区仅提供租金收取服务,企业年流失率达 30%),或因 “效益低下” 依赖政府补贴(某园区年运营亏损超 5000 万元,可持续性存疑)。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将运营等同于 “物业出租”,忽视 “产业培育、服务升级、效益平衡” 的核心价值。真正的运营创新,需以 “产业培育为核心、企业需求为导向、可持续效益为目标”,从 “被动管理” 转向 “主动服务”,从 “单一收益” 转向 “多元增值”,从 “短期运营” 转向 “全生命周期陪伴”。本文拆解运营中的核心痛点,提供 “模式创新 + 服务升级 + 效益提升” 的系统解决方案,为载体空间实现 “从建得好到运营好” 提供实操路径。



一、产业载体空间运营的核心痛点:从 “建成交付” 到 “持续赋能” 的断层


(一)痛点 1:重建设轻运营 ——“建完即停”,缺乏产业培育能力


部分地方将 “载体建成” 视为终点,未组建专业运营团队,未制定产业培育计划,导致 “空间闲置、产业空转”:


  • 案例:某东部城市 2020 年投入 15 亿元建设 “智能制造产业园”,规划建设标准厂房 50 栋、研发楼 10 栋,2022 年建成后仅成立 “3 人物业团队”(负责安保、保洁、租金收取),未开展任何产业运营工作:① 招商无方向:未聚焦 “智能制造” 细分领域,盲目引进纺织、印刷等非关联企业,产业链协同为零;② 服务无支撑:企业提出 “融资需求、技术对接” 等诉求时,运营团队无法响应;③ 成效差:2023 年园区入驻率仅 18%,年税收不足 3000 万元,远低于 “年营收覆盖运营成本” 的预期,每年需政府补贴 2000 万元维持运营;

  • 核心原因:“重政绩轻实效”(将载体建设作为考核指标,忽视后期运营);运营主体缺位(仅靠政府部门兼职运营,无专业团队);产业培育意识薄弱(未认识到运营是 “产业成长的催化剂”)。


(二)痛点 2:服务体系单一 ——“只收租金”,缺乏增值服务能力


多数载体空间的运营服务停留在 “基础物业”(安保、保洁、维修),未提供 “产业适配的增值服务”(如融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 “留不住、长不大”:


  • 案例:某南方城市 “生物医药产业园” 入驻企业 50 家,运营服务仅包含 “租金收取(均价 30 元 /㎡/ 月)、厂房维修”,企业面临三大困境:① 融资难:初创生物医药企业需 “临床实验资金”,运营团队无法对接投资机构,3 家企业因资金断裂退出;② 技术弱:企业需 “药品检测资质、专利布局指导”,运营团队无相关资源,产品上市周期延长 6-12 个月;③ 人才缺:园区无 “人才公寓、子女教育” 配套,核心研发人员因 “生活不便” 离职率达 40%;④ 结果:2023 年企业流失率达 25%,园区年营收仅靠租金(约 1800 万元),无法覆盖 “园区维护、人员薪酬” 等成本(年支出 2500 万元);

  • 核心原因:运营定位偏差(将 “运营” 等同于 “物业”,未认识到 “服务是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能力弱(缺乏 “政府、高校、金融、技术” 等外部资源);服务团队专业度不足(无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人才)。


(三)痛点 3:效益结构失衡 ——“依赖租金”,缺乏可持续收益能力


多数载体空间的收益仅靠 “土地出租、厂房租金”,占比超 90%,受 “入驻率、租金水平” 影响大,且无法分享 “产业成长红利”,导致 “效益不稳定、可持续性差”:


  • 案例:某北方城市 “电子信息产业园” 年收益中,厂房租金占比 95%,物业服务占比 5%,无其他增值收益:① 2022 年因 “电子信息产业下行”,企业缩减规模,园区入驻率从 80% 降至 60%,租金收入减少 1200 万元,直接导致运营亏损 800 万元;② 园区内某企业 2023 年成功上市(估值 50 亿元),但园区未通过 “产业投资、服务收费” 分享收益,错失 “产业成长红利”;③ 长期依赖 “政府租金补贴”(年补贴 1000 万元),一旦补贴取消,运营将难以为继;

  • 核心原因:收益模式单一(未挖掘 “产业服务、投资孵化” 等增值收益);风险抵御能力弱(单一租金收入受产业周期影响大);缺乏 “产业共富” 思维(未建立 “载体与企业共同成长” 的收益机制)。


(四)痛点 4:政企协同不畅 ——“权责不清”,缺乏高效联动机制


政府与市场化运营主体(如运营商、开发商)权责划分模糊,或政府干预过多(如直接主导招商),或市场化主体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如抬高租金),导致 “运营效率低、产业培育目标难实现”:


  • 案例:某省 “跨境电商产业园” 由 “政府成立的国资公司 + 市场化运营商” 共同运营,但权责划分不清:① 招商权责重叠:政府部门与运营商同时对接企业,政策承诺不一致(政府承诺 “免租 2 年”,运营商要求 “首年付 50% 租金”),企业无所适从,3 个意向项目流失;② 运营决策冲突:政府希望 “优先引入中小跨境电商企业”(培育产业生态),运营商希望 “引入大型物流企业”(租金高、入驻快),最终引入 4 家物流企业,中小电商企业仅入驻 2 家,产业生态失衡;③ 结果:园区跨境电商交易额未达预期(仅完成目标的 40%),政企双方互相推诿责任,运营效率低下;

  • 核心原因:政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未签订清晰的 “权责清单、考核指标”);目标不一致(政府侧重 “产业培育、就业带动”,市场化主体侧重 “短期收益”);缺乏 “协同监督与考核” 机制(无第三方评估运营成效)。



二、产业载体空间运营的创新路径:构建 “全生命周期运营” 体系


(一)路径 1:运营模式创新 —— 政企协同 + 市场化主导,明确权责与目标


核心是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专业运营”,通过 “清晰权责划分、市场化激励机制”,提升运营效率与产业培育能力:


1. 政企合作模式:“政府主导规划 + 市场化主体负责运营”


  • 案例:苏州工业园区采用 “中新合作模式”:① 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规划、政策、基础设施”;② 市场化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负责 “招商、运营、服务”;③ 考核机制:将 “主导产业占比(目标超 70%)、企业存活率(目标超 80%)、年税收增长(目标超 15%)” 纳入运营考核,达标后给予运营商 “收益分成奖励”;④ 成效:园区入驻率长期稳定在 90% 以上,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占比超 80%,年税收超 1000 亿元,运营收益可完全覆盖成本并实现盈利。

  • 市场化主体职责:负责 “产业招商、企业服务、园区维护、效益创造”,按 “产业培育目标(如入驻率、主导产业占比、税收贡献)” 考核;

  • 政府职责:负责 “规划审批、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管网)、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不直接干预日常运营;



2. 专业化运营:引入 “产业运营商”,提升专业能力


对缺乏运营经验的地方,可引入 “全国性产业运营商”(如招商蛇口、天安云谷、华夏幸福),依托其 “产业资源、服务体系、运营经验”,快速启动运营:


  • 案例:某中西部城市引入 “天安云谷” 运营 “数字经济产业园”:① 运营商带来 “300 + 数字经济企业资源”,6 个月内完成招商入驻率 60%(目标 1 年 50%);② 导入 “天安云谷智慧园区平台”,实现 “企业服务线上化、园区管理数字化”;③ 制定 “3 年产业培育计划”,目标培育 “10 家估值超 1 亿元的数字经济企业”;④ 成效:1 年后园区入驻率达 85%,引入数字经济企业 45 家,其中 3 家获得融资超 5000 万元,运营收益首次实现收支平衡。



3. 全生命周期陪伴:从 “企业入驻” 到 “成长壮大” 的持续服务


针对企业 “初创 - 成长 - 成熟 - 扩张” 不同阶段,提供差异化运营服务,实现 “企业留得住、长不大到长得好”:


  • 案例:深圳南山科技园为企业提供 “全生命周期服务”:① 初创期:免 6 个月租金,共享实验室(免费使用 40 小时 / 月);② 成长期:对接 “深创投、红杉资本” 等投资机构,每年举办 “20 + 场融资路演”;③ 成熟期:协助对接 “华为、腾讯” 等龙头企业,促成产业链合作,提供 “上市辅导服务”;④ 成效:园区企业平均存活率达 85%(行业平均 60%),其中大疆创新、柔宇科技等企业从 “初创团队” 成长为 “行业龙头”,园区年税收增长超 20%。

  • 成熟期(5 年以上):提供 “产业链资源对接、上市辅导、总部基地定制” 等服务,支持企业壮大;

  • 成长期(2-5 年):提供 “融资对接、技术合作、人才招聘” 等服务,助力企业扩张;

  • 初创期(0-2 年):提供 “免租 / 减租、共享设施、工商注册代办” 等服务,降低创业成本;


(二)路径 2:服务体系升级 —— 从 “基础物业” 到 “产业增值”,满足企业全需求


核心是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成长发展需求”,构建 “基础服务 + 产业服务 + 增值服务” 三层服务体系,提升企业粘性:


1. 基础服务标准化:保障企业日常运营


实现 “基础服务线上化、标准化”,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企业沟通成本:

  • 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智慧园区平台” 上线后,企业基础服务线上办理率达 95%,维修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企业满意度从 82% 提升至 94%。

  • 标准化:制定 “基础服务标准”(如保洁每日 2 次、维修 2 小时内响应、安保 24 小时巡逻),定期开展 “企业满意度调查”(目标满意度超 90%);

  • 线上化:搭建 “智慧园区服务平台”,企业可在线 “提交维修申请、缴纳租金、预约会议室、反馈问题”,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



2. 产业服务精准化:解决企业核心痛点


针对主导产业特性,提供 “产业链对接、技术合作、政策申报” 等精准服务,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 案例: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 “精准产业服务”:① 每月举办 “生物医药产业链对接会”,促成 “疫苗企业与包装企业”“检测机构与研发企业” 合作 15 对,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15%;② 对接 “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为 12 家企业解决 “药物合成、临床实验” 技术难题;③ 协助 30 家企业申报 “生物医药产业补贴”,累计获得补贴超 2 亿元;④ 成效:企业年流失率从 25% 降至 8%,产品上市周期平均缩短 6 个月。

  • 政策申报:设立 “政策服务专员”,协助企业申报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产业补贴” 等政策;

  • 技术合作:对接 “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 “技术攻关、专利布局” 服务;

  • 产业链对接:定期举办 “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促进园区内企业协作(如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零部件);



3. 增值服务多元化:创造额外价值


提供 “融资、人才、法律、财税” 等增值服务,既提升企业粘性,又增加运营收益:


  • 案例:深圳天安云谷的增值服务体系:① 融资服务:引入 “中国银行、招商创投”,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超 50 亿元,收取服务佣金约 1.5%,年收益超 7500 万元;② 人才服务:建设 “人才公寓 2000 套”,提供 “子女入学对接(与深圳名校合作)”,年收取人才服务费超 2000 万元;③ 专业服务:引入 “金杜律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年分成收益超 1000 万元;④ 成效:增值服务收益占园区总运营收益的 40%,有效降低对租金收入的依赖,收益稳定性大幅提升。

  • 专业服务:引入 “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 “法律咨询、财税代理” 服务,运营方与专业机构分成;

  • 人才服务:搭建 “人才招聘平台”,对接 “高校、猎头公司”,为企业招聘核心人才;提供 “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医疗保障” 等配套服务,收取 “人才服务费用”;

  • 融资服务:引入 “银行、担保机构、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 “信用贷、股权融资、供应链金融” 等服务,运营方收取 “服务佣金”(通常 1%-3%);


(三)路径 3:效益提升策略 —— 从 “单一租金” 到 “多元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核心是 “优化收益结构”,通过 “租金收益 + 服务收益 + 投资收益 + 资产增值收益”,提升运营效益与抗风险能力:


1. 租金收益优化:差异化定价 + 灵活调整


基于 “企业类型、租期长短、产业匹配度” 制定差异化租金,既吸引优质企业,又保障租金收入:


  • 案例:苏州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租金策略:① 主导产业(芯片设计、软件服务)企业租金 35 元 /㎡/ 月(折扣 20%);② 非关联企业租金 50 元 /㎡/ 月(溢价 25%);③ 租期 3 年以上企业,年租金递减 5%;④ 成效:主导产业企业占比从 65% 提升至 82%,企业续租率从 70% 提升至 90%,租金收入年增长 12%(目标 10%)。

  • 租期差异化:对 “租期 3 年以上的企业” 给予 “年租金递减(每年减 5%)”,提高企业续租率;

  • 产业差异化:对 “主导产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给予 “租金折扣(10%-30%)”,对 “非关联企业” 收取 “溢价租金(10%-20%)”,引导产业集聚;


2. 服务收益拓展:挖掘 “产业服务、增值服务” 收益


逐步提升 “服务收益占比”(目标超 30%),降低对租金收入的依赖,增强收益稳定性:


  • 案例:深圳天安云谷服务收益占比从 2018 年的 15% 提升至 2023 年的 42%:① 产业服务收益(产业链对接、技术服务)年超 2 亿元;② 增值服务收益(融资、人才)年超 3 亿元;③ 即使 2022 年因产业周期租金收入减少 8%,总运营收益仍增长 5%,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 增值服务收费:如 “融资服务佣金(1%-3%)、人才服务费(每人 500-1000 元)、智慧园区平台使用费(企业年费 1 万 - 5 万元)”;

  • 产业服务收费:如 “产业链对接会(企业参会费 5000 元 / 次)、技术检测服务(按项目收费)、政策申报服务费(按补贴金额 5%-10% 收取)”;


3. 投资收益培育:分享 “企业成长红利”


对潜力大的入驻企业,通过 “产业基金投资、服务换股权” 等方式,分享企业成长收益,实现 “载体与企业共富”:


  • 案例:苏州工业园区设立 “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规模 50 亿元):① 投资园区内初创生物医药企业 30 家,其中 5 家 3 年后上市,平均投资回报率超 10 倍;② 对 2 家资金困难的 AI 药物筛选企业,以 “免 1 年租金(约 200 万元)换 2% 股权”,2 年后企业估值达 5 亿元,股权价值达 1000 万元;③ 投资收益年超 10 亿元,成为园区运营收益的重要补充。

  • 服务换股权:对缺乏资金的初创企业,可 “以服务换股权”(如免 1 年租金,换取企业 1%-2% 股权);

  • 产业基金投资:设立 “园区产业基金”(规模通常 1-10 亿元),投资园区内 “高成长企业”(如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待企业上市或被并购后退出获利;


4. 低效空间盘活:提升 “土地与物业” 利用效率


对 “入驻率低、效益差” 的空间(如闲置厂房、低效办公楼),通过 “改造升级、业态调整”,提升利用效率与收益:


  • 案例:上海临港新片区对 “闲置 10 年的传统机械厂厂房”(面积 2 万㎡)进行改造:① 改造为 “数字经济研发楼 + 共享算力中心”,租金从 18 元 /㎡/ 月提升至 45 元 /㎡/ 月;② 引入 “AI 算法、大数据企业”12 家,单位面积年税收达 2500 元 /㎡,较改造前提升 5 倍;③ 年增加运营收益超 800 万元,同时推动园区数字经济产业集聚。

  • 业态调整:对 “非关联、低效益企业” 进行 “腾退”,引入 “主导产业、高税收企业”,提升单位面积效益(如腾退后引入的企业单位面积税收从 500 元 /㎡/ 年提升至 2000 元 /㎡/ 年);

  • 旧厂房改造:将 “传统厂房” 改造为 “研发楼、共享实验室、文创空间”,提升租金水平(如改造前租金 15 元 /㎡/ 月,改造后 35 元 /㎡/ 月);



三、不同类型产业载体空间的运营差异化策略


(一)科创孵化器:侧重 “孵化服务 + 投资收益”


  • 核心运营目标:培育初创企业,实现 “企业孵化成功 + 投资收益”;

  • 关键策略:① 提供 “共享设施、创业辅导、融资对接” 等孵化服务;② 设立 “孵化基金”,以 “服务换股权” 投资初创企业;③ 定期举办 “路演、沙龙”,促进跨团队协作;

  • 案例: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某孵化器,通过 “孵化服务 + 投资”,3 年孵化企业 150 家,其中 10 家获得融资超 1 亿元,投资收益超 5000 万元,孵化服务收入(如工位费、服务费)年超 2000 万元,实现盈利。


(二)专业产业园区:侧重 “产业链协同 + 精准服务”


  • 核心运营目标:提升产业链集聚度,实现 “企业协同发展 + 服务收益”;

  • 关键策略:① 定期举办 “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促进企业协作;② 提供 “产业技术、政策申报、供应链金融” 等精准服务;③ 引入 “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入驻;

  • 案例: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通过 “产业链协同运营”,引入德国西门子(龙头),带动 50 家配套企业入驻,举办对接会 20 场,促成合作项目 35 个,服务收益年超 1.5 亿元,主导产业占比达 90%。


(三)产业新城:侧重 “城市服务 + 多元收益”


  • 核心运营目标:实现 “产城融合”,满足 “企业生产 + 居民生活” 需求,实现 “多元收益平衡”;

  • 关键策略:① 运营 “商业综合体、学校、医院” 等城市配套,获取 “商业租金、服务收费”;② 推动 “产业空间 + 居住空间” 联动,提升 “人才公寓出租率”;③ 引入 “文旅、消费” 业态,增加 “文旅收益”;

  • 案例:河北固安产业新城,运营 “幸福港湾商业综合体”(年租金收益超 3 亿元)、“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学费收入 + 政府补贴年超 5000 万元)、“大湖公园文旅项目”(年文旅收益超 1 亿元),多元收益占比达 60%,运营收益可完全覆盖成本并实现盈利。


(四)特色产业小镇:侧重 “文旅融合 + 品牌运营”


  • 核心运营目标:实现 “产业特色化 + 文旅 IP 化”,提升 “产业收益 + 文旅收益”;

  • 关键策略:① 运营 “产业展馆、特色体验项目”,吸引游客;② 打造 “小镇 IP”(如节庆活动、特色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③ 推动 “产业产品文旅化”(如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增加销售收入;

  • 案例:浙江余杭梦想小镇,运营 “互联网体验馆”(年接待游客 200 万人次,门票 + 衍生品收益超 5000 万元),举办 “梦想小镇创业大赛”(IP 知名度提升),推动 “互联网企业产品文旅化”(如 AI 文创产品),文旅收益占比达 25%,成为 “产业 + 文旅” 运营典范。



四、标杆案例:深圳天安云谷的 “运营创新” 实践


深圳天安云谷(总占地 1.16 平方公里,定位 “数字经济产业新城”)通过 “运营模式创新、服务体系升级、效益结构优化”,成为产业载体空间运营的标杆:


  • 运营模式:采用 “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组建 “300 + 人专业运营团队”(含数字经济产业人才、金融服务人才、招商人才),制定 “5 年产业培育计划”;

  • 服务体系:构建 “三层服务体系”:① 基础服务:智慧园区平台(线上办理率 95%);② 产业服务:每年举办 “50 + 场产业链对接会”,对接 “华为、腾讯” 等龙头资源;③ 增值服务:引入 “20 + 家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超 50 亿元,收取服务佣金超 7500 万元;

  • 效益结构:实现 “多元收益平衡”:① 租金收益占比 58%(年超 8 亿元);② 服务收益占比 42%(含产业服务 2 亿元、增值服务 3 亿元、投资收益 3 亿元);

  • 产业培育:3 年内引入数字经济企业 500 家,其中 30 家获得融资超 1 亿元,培育 “10 家估值超 10 亿元的独角兽企业”,园区年税收超 50 亿元,运营收益年增长 15%,成为 “从建得好到运营好” 的典范。



结语:


产业空间运营的核心,不是 “被动收取租金”,而是 “主动培育产业生态、创造多元价值”—— 它要求运营从 “物业思维” 转向 “产业思维”,从 “单一服务” 转向 “全需求满足”,从 “短期收益” 转向 “可持续共富”。未来,随着 “数字化运营工具”(如 AI 招商、智慧园区平台)的普及、“产业运营商” 的专业化发展、“政企协同机制” 的完善,产业空间的运营将从 “粗放式” 走向 “精细化”,从 “政府补贴依赖” 走向 “市场化盈利”,真正成为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