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全域旅游
开展全域旅游
实现 “旅游让生活更美好、让区域更协调” 的目标
以旅游业为抓手,重构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生态格局
在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创建热潮下,多地通过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产品,实现了旅游从 “单点景区” 向 “全域体验” 的转型。但实践中,不少地区却陷入 “重形式轻实效” 的误区:人造古镇千篇一律、生态开发过度破坏、旅游收益与村民无关…… 这些痛点不仅削弱了全域旅游的吸引力,更违背了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初衷。本文梳理全域旅游落地的三大核心痛点,结合典型案例拆解破局路径,为区域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痛点 1:产品同质化严重,“千域一面” 失去吸引力
“人造古镇 + 小吃街” 成为不少地区发展全域旅游的 “标配”:北方某县复制 “江南水乡”,投资 5 亿元建设仿古水街,因缺乏文化支撑,开业半年后商户倒闭超 70%;西南某地级市 3 个县区同时打造 “非遗小镇”,均以 “卖手工艺品 + 表演” 为主,游客审美疲劳,年接待量不足预期的 30%。
核心原因:缺乏对本地资源的深度挖掘,盲目复制 “成功案例”;将 “全域旅游” 等同于 “建景点、搞商业”,忽视文化、生态等独特优势的转化。
(二)痛点 2:重开发轻保护,生态与文化 “代价式消耗”
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旅游收益,突破生态与文化保护红线:西北某沙漠景区为打造 “网红打卡点”,违规修建沙漠酒店,破坏原生植被,导致周边沙化加剧;某历史文化名村为扩容游客承载量,拆除 20 余处明清古民居改建民宿,引发文化保护人士质疑,最终被文旅部通报整改。
核心原因:“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文化效益” 的短视思维;缺乏 “开发前评估、开发中监管” 的保护机制,生态与文化保护沦为 “口号”。
(三)痛点 3:民生受益不足,“旅游热” 与 “村民冷” 脱节
全域旅游的核心是 “惠及民生”,但部分地区却出现 “游客赚钱、村民靠边” 的现象:南方某 5A 景区周边村落,民宿、餐饮多由外来资本运营,村民仅能从事保洁、保安等低薪工作,旅游收益与村民关联度不足 10%;某乡村旅游点因游客激增导致物价上涨,村民生活成本提高,反而对全域旅游产生抵触情绪。
核心原因:缺乏 “利益共享机制”,村民参与度低;规划时未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旅游发展与村民需求脱节。
(一)路径 1:深挖本土资源,打造 “人无我有” 的特色产品
全域旅游的生命力在于 “独特性”,需通过 “资源盘点 - 价值转化 - 场景创新”,将本地文化、生态、产业优势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案例参考:浙江松阳 “农耕文化 + 全域旅游”
松阳未盲目复制古镇模式,而是深挖 “千年农耕文化” 资源:打造 “云上平田” 等农耕主题民宿,游客可参与 “插秧、采茶、晒秋” 等农事活动;推出 “松阳古村落活化计划”,将闲置古民居改造为 “乡村美术馆”“手工艺工坊”,邀请艺术家驻村创作;开发 “农耕研学课程”,吸引城市亲子家庭体验乡村生活。2023 年,松阳全域旅游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其中 “农耕体验类” 产品参与率达 65%,游客复游率超 40%。
关键动作:开展 “全域资源普查”,梳理文化(非遗、民俗)、生态(山林、河流)、产业(特色种养、手工)三类核心资源;引入专业团队,将资源转化为 “可体验、可传播” 的旅游产品,避免 “同质化复制”。
(二)路径 2:建立 “开发 - 保护” 平衡机制,守住生态文化底线
全域旅游不是 “无节制开发”,而是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需建立全流程保护机制。
案例参考:云南大理 “洱海保护 + 全域旅游”
大理曾因洱海周边民宿无序开发导致水质恶化,此后通过 “保护优先” 重构全域旅游:划定洱海生态保护区,拆除违规建筑 1800 余处;推行 “洱海生态廊道” 模式,将沿湖景区、村落串联,游客需步行或骑行进入,减少机动车污染;开发 “洱海保护研学” 产品,游客可参与 “水质监测、湿地修复” 等活动,了解生态保护重要性。2023 年,大理洱海水质稳定在 Ⅱ 类,全域旅游接待游客超 500 万人次,“生态旅游” 产品收入占比提升至 35%。
关键动作:开发前开展 “生态文化影响评估”,明确保护红线(如禁止在核心生态区建设商业设施);建立 “保护成效与旅游收益挂钩” 机制(如洱海周边民宿需缴纳生态保证金,保护达标可返还);将保护理念融入旅游产品,让游客成为 “保护参与者”。
(三)路径 3:构建 “村民共享” 机制,让民生成为全域旅游的 “落脚点”
全域旅游的终极目标是 “惠及村民”,需通过 “参与式规划、利益共享、能力提升”,让村民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受益者”。
案例参考: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村民主体 + 全域旅游”
西江千户苗寨通过三大机制保障村民受益:① 利益共享:民宿、餐饮等旅游经营主体中,村民持股比例不低于 60%,村集体从旅游收入中提取 10% 用于村民分红;② 参与决策:成立 “村民旅游理事会”,涉及旅游规划、价格制定等事项需经理事会表决;③ 能力提升:定期开展 “旅游服务培训”(如民宿经营、导游服务),帮助村民掌握旅游技能。2023 年,西江千户苗寨村民人均旅游相关收入达 4.2 万元,90% 以上村民支持全域旅游发展,游客满意度达 91%。
关键动作:建立 “村民入股”“收益分红” 等利益共享机制,确保村民获得稳定收益;推行 “村民参与式规划”,在项目立项、产品设计阶段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村民旅游服务能力,让村民有能力参与旅游经营。
产品创新:从 “观光” 到 “深度体验”
减少 “走马观花” 式观光产品,增加 “沉浸式体验”(如文化研学、生态探险、产业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附加值;
治理升级:从 “政府主导” 到 “多元协同”
打破 “政府单打独斗”,引入企业、村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 “政府监管、企业运营、村民参与” 的治理模式;
评估优化:从 “看数据” 到 “重感受”
改变 “唯游客量、唯收入” 的评估标准,将 “村民满意度”“生态保护成效”“文化传承效果” 纳入核心考核指标。
全域旅游不是 “面子工程”,而是 “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文化工程”。破解实践痛点,关键在于摒弃 “短视思维”,回归 “以人民为中心、以特色为核心、以保护为底线” 的初心。唯有如此,才能让全域旅游真正成为 “区域发展的引擎、村民幸福的载体、游客向往的目的地”。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