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
要素
加入商会生态
平台
企业

开展全域旅游

实现 “旅游让生活更美好、让区域更协调” 的目标

以旅游业为抓手,重构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生态格局

关于全域旅游

诚邀各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龙头企业

科研院所及合作伙伴加入

加入全域旅游生态

我要加入全域旅游生态
首页
智慧全域旅游:数字技术如何重构“体验、管理、服务”全链条
来源:绘阖产业集团 | 作者:区域发展中心 | 更新时间 :2025-10-03 | 42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智慧化” 已成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 “必选项”—— 不是简单 “建个智慧平台、装个监控摄像头”,而是通过大数据、AI、物联网、AR/VR 等技术,重构全域旅游的 “游客体验、政府管理、企业服务” 全链条,解决 “游客找路难、政府调度难、企业运营难” 等痛点。然而,部分地区的 “智慧全域旅游” 却陷入 “重硬件轻应用” 的误区:投资千万元建设的智慧平台仅用于 “数据展示”,游客使用率不足 10%;景区安装的智能设备因缺乏维护,半年后沦为 “摆设”。本文结合案例解析智慧全域旅游的核心应用场景与落地路径,探讨数字技术如何真正为全域旅游 “提质增效”。



一、智慧全域旅游的核心价值:破解三大传统痛点


  1. 破解游客 “体验痛点”:解决 “找路难、排队久、信息不对称”,如通过 AR 导览让游客 “边走边听讲解”,通过在线预约减少景区排队时间;

  2. 破解政府 “管理痛点”:解决 “客流调度难、风险预警难、数据不互通”,如通过大数据预测高峰客流,提前调配警力、车辆;

  3. 破解企业 “运营痛点”:解决 “获客难、运营成本高、服务标准化不足”,如通过精准营销吸引目标游客,通过智能系统降低人力成本。


二、智慧全域旅游的三大核心应用场景


(一)场景 1:智慧体验 —— 让游客从 “被动观光” 到 “主动互动”


通过 AR/VR、数字孪生、沉浸式体验等技术,丰富游客体验形式,提升参与感与记忆点。


  • 案例参考:杭州 “宋城智慧文旅体验”

    杭州宋城围绕 “宋文化” 打造智慧体验:① AR 导览:游客扫描景区标识,手机端即可出现 “虚拟宋代人物”,讲解景点历史故事;② 沉浸式演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宋城千古情》演出呈现 “虚实结合” 的效果,游客仿佛 “置身宋代宫廷”;③ 数字互动:推出 “宋代科举答题”“宋代服饰 AR 试穿” 等小程序,游客参与互动可获得 “宋城文创” 奖励。2023 年,宋城智慧体验项目参与率达 85%,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从 4 小时延长至 6 小时,二次消费收入增长 30%。

  • 关键技术与动作:选择 “与文化、生态结合” 的体验场景,避免技术 “为炫而炫”;开发 “轻量化应用”(如小程序、H5),降低游客参与门槛(无需下载专用 APP);结合游客偏好推送个性化体验(如为亲子家庭推荐互动游戏,为文化爱好者推荐 AR 导览)。


(二)场景 2:智慧管理 —— 让政府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调度”


通过大数据、物联网、AI 等技术,实现全域旅游 “客流、交通、安全、生态” 的智能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


  • 案例参考:黄山 “智慧全域旅游管理平台”

    黄山搭建 “市级智慧全域旅游管理平台”,整合景区、交通、气象、公安等多部门数据:① 客流预警:通过景区闸机数据、交通卡口数据,实时监测游客数量,当景区客流达承载量 80% 时,自动触发 “限流预警”,通过短信、小程序告知游客;② 交通调度:AI 算法分析旅游大巴、私家车流量,动态调整景区周边道路限行、停车场开放策略,2023 年黄山景区周边交通拥堵率下降 45%;③ 生态监测:在黄山核心景区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植被覆盖率、游客行为(如是否偏离步道),发现生态风险(如游客破坏植被)自动推送至执法人员。

  • 关键技术与动作:推动 “跨部门数据互通”,打破 “数据孤岛”(如公安、交通数据共享);建立 “预警 - 处置” 闭环机制(如预警后自动推送处置任务给相关部门);定期优化算法模型(如根据历史数据调整客流预警阈值)。


(三)场景 3:智慧服务 —— 让企业从 “粗放运营” 到 “精准服务”


通过大数据、AI、云计算等技术,帮助旅游企业(民宿、景区、餐饮)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精准获取客源。


  • 案例参考:云南 “智慧民宿运营系统”

    云南为全域旅游中的民宿推出 “智慧运营系统”:① 智能管家:通过 AI 语音助手为游客提供 “叫醒服务、景点推荐、餐饮预订”,减少民宿人工成本 30%;② 精准营销:系统整合民宿入住数据与游客偏好(如喜欢亲子游、文化体验),自动推送相关旅游产品(如亲子研学、非遗体验),2023 年民宿二次消费收入增长 25%;③ 运营分析:为民宿老板提供 “入住率、客单价、回头客比例” 等数据报表,辅助优化定价、服务策略(如某民宿根据数据调整周末房价,入住率提升 15%)。

  • 关键技术与动作:开发 “轻量化、低成本” 的智慧工具,适合中小旅游企业(如 SaaS 化系统,无需自建服务器);提供 “一站式服务”(如整合预订、营销、分析功能),避免企业使用多个系统;保障数据安全,避免游客信息泄露。



三、智慧全域旅游的落地避坑指南


  1. 避坑 1:避免 “技术堆砌”

    不盲目追求 “高精尖技术”,而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技术(如乡村全域旅游优先发展 “智慧预约、农产品溯源”,而非元宇宙);

  2. 避坑 2:避免 “重建设轻运营”

    建立 “技术运维团队”,定期更新系统、维护设备(如黄山智慧平台配备 20 人运维团队,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3. 避坑 3:避免 “忽视老年人”


智慧服务需 “线上线下结合”,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如景区保留人工售票窗口、民宿提供纸质入住登记),避免 “数字鸿沟”。



四、未来趋势:AI 大模型引领智慧全域旅游新变革


  1. AI 大模型赋能游客体验:通过旅游大模型(如 “全域旅游 AI 助手”),为游客提供 “个性化行程规划、实时问题解答、多语言翻译”,实现 “千人千策” 的体验;

  2. AI 大模型赋能管理决策:政府通过 AI 大模型分析全域旅游数据(客流、生态、经济),自动生成 “管理建议”(如 “五一” 假期客流疏导方案);

  3. AI 大模型赋能企业运营:旅游企业通过 AI 大模型自动生成 “营销文案、服务话术、运营报表”,降低运营门槛(如民宿老板输入 “周末活动”,AI 自动生成活动方案)。



结语:


智慧全域旅游不是 “数字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 “以游客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 的技术赋能。关键在于:不追求 “表面的智慧”,而要实现 “实际的增效”;不忽视 “人的需求”,而要让技术服务于游客、政府、企业。唯有如此,才能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 “加速器”,实现 “体验更优、管理更精、服务更好” 的目标。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