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
要素
加入商会生态
平台
企业

开展全域旅游

实现 “旅游让生活更美好、让区域更协调” 的目标

以旅游业为抓手,重构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生态格局

关于全域旅游

诚邀各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龙头企业

科研院所及合作伙伴加入

加入全域旅游生态

我要加入全域旅游生态
首页
全域旅游+文旅融合:让文化成为全域旅游的“灵魂引擎”
来源:绘阖产业集团 | 作者:区域发展中心 | 更新时间 :2025-10-03 | 38 次浏览 | 分享到:


“游山玩水” 的传统观光模式已难以满足游客对 “深度体验” 的需求,而 “全域旅游 + 文旅融合” 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 —— 将地方文化融入全域旅游的 “吃住行游购娱” 全环节,让游客从 “看风景” 变为 “品文化”,让全域旅游从 “流量吸引” 变为 “价值认同”。然而,实践中不少地区却陷入 “文化表面化” 误区:非遗仅作 “摆件展示”、民俗沦为 “商业表演”、历史遗迹缺乏 “故事解读”。本文结合案例解析文旅融合的核心路径,探讨如何让文化真正成为全域旅游的 “灵魂”。



一、文旅融合的核心价值:从 “流量” 到 “留量” 的跨越


文旅融合对全域旅游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1. 提升吸引力:文化是 “独一无二” 的 IP,如丽江的纳西文化、平遥的晋商文化,能形成 “人无我有” 的竞争优势,避免全域旅游同质化;

  2. 延长停留时间:文化体验需 “沉浸式参与”,如西安的 “唐宫夜宴” 演出、苏州的 “昆曲体验”,能让游客从 “一日游” 变为 “多日游”,带动消费升级;

  3. 增强记忆点:文化能引发情感共鸣,游客带走的不仅是 “照片”,更是 “文化记忆”(如体验过景德镇制瓷后,对陶瓷文化的认同),提升复游率与口碑传播。



二、文旅融合的三大落地路径:从 “表面展示” 到 “深度沉浸”


(一)路径 1:文化 “活化”—— 让非遗与民俗 “活在当下”


不是将文化 “锁在博物馆”,而是通过 “场景再造、互动体验”,让非遗、民俗融入游客生活。


  • 案例参考:江西景德镇 “陶瓷文化 + 全域旅游”

    景德镇没有将陶瓷文化仅作为 “展品”,而是打造 “全链条陶瓷体验”:在陶溪川文创街区,游客可亲手制瓷(拉坯、上釉、烧制),成品可带走或邮寄;在古窑民俗博览区,老工匠现场演示 “传统制瓷技艺”,游客可拜师学习;夜间推出 “陶瓷主题灯光秀”,用光影讲述景德镇陶瓷历史。2023 年,景德镇全域旅游中 “陶瓷体验类” 游客占比达 70%,人均停留时间 3.5 天,陶瓷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 20 亿元。

  • 关键动作:筛选 “可体验、可参与” 的文化资源(如非遗技艺、民俗活动);设计 “轻量化体验项目”(如 1-2 小时的制瓷、刺绣体验),降低游客参与门槛;结合现代审美,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如陶瓷文创融入国潮设计)。


(二)路径 2:文化 “场景化”—— 让历史与故事 “融入空间”


不是简单 “标注文化符号”,而是将文化故事融入全域旅游的空间设计,让游客 “走在其中、感受文化”。


  • 案例参考:陕西西安 “唐文化 + 全域旅游”

    西安围绕 “唐文化” 打造全域场景:在大唐不夜城,街道建筑复原唐代风格,演员身着唐装进行 “不倒翁表演”“唐诗朗诵”,游客仿佛 “穿越盛唐”;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通过 AR 技术复原大明宫宫殿,游客用手机扫描遗址就能看到 “虚拟宫殿”,了解唐代宫廷生活;推出 “唐装游园” 服务,游客可租唐装游览,配套 “唐代妆容体验”。2023 年,西安大唐不夜城年接待游客超 1.2 亿人次,“唐文化场景” 相关短视频在抖音播放量超 50 亿次。

  • 关键动作:梳理区域核心文化主题(如唐文化、晋商文化);在街区、景区、交通枢纽等空间融入文化元素(建筑风格、标识设计、景观小品);运用数字技术(AR、VR、灯光秀)还原历史场景,增强沉浸感。


(三)路径 3:文化 “产业化”—— 让文化价值 “转化为经济收益”


文旅融合不是 “纯公益”,需通过 “文创产品、文化服务、文化 IP” 实现文化价值的经济转化,形成 “保护 - 开发 - 收益 - 再保护” 的良性循环。


  • 案例参考:云南丽江 “纳西文化 + 全域旅游”

    丽江将纳西文化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开发 “纳西东巴文文创”(如东巴文笔记本、饰品),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推出 “纳西家访” 体验,游客走进纳西族村民家中,品尝纳西美食、学习东巴纸制作,支付的体验费直接惠及村民;打造 “纳西文化 IP”,授权给本地企业开发服饰、食品等产品,IP 授权年收入超 1 亿元。2023 年,丽江文旅融合相关收入占全域旅游总收入的 45%,带动 5000 余名纳西族村民通过文化产业增收。

  • 关键动作:挖掘文化中的 “可转化元素”(如符号、故事、技艺);开发 “高附加值文化产品”(避免低价同质化文创);建立 “文化 IP 运营机制”,规范授权、保障文化原真性与收益共享。



三、文旅融合的避坑指南:避免三大误区


  1. 误区 1:文化 “符号化”

    不做 “贴标签式” 融合(如仅在建筑上刻文化图案、卖文化纪念品),而要让文化融入体验全环节;

  2. 误区 2:文化 “商业化过度”

    避免将民俗简化为 “收费表演”、非遗变为 “高价商品”,需保留文化的 “原真性” 与 “情感温度”;

  3. 误区 3:文化 “孤立化”


不将文旅融合局限于 “文化景区”,而要融入乡村、社区、产业等全域空间(如乡村的民俗体验、工厂的工业文化旅游)。



四、未来趋势: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新体验


  1. 数字文化体验:通过元宇宙技术打造 “虚拟文化空间”(如 “元宇宙敦煌” 让游客线上体验莫高窟壁画);

  2. 个性化文化服务:基于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推送定制化文化体验(如为文化爱好者推荐非遗工坊,为亲子家庭推荐历史研学);

  3. 文化传播新渠道: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平台,让全域旅游中的文化体验 “线上传播”(如景德镇制瓷直播吸引游客线下体验)。



结语:


全域旅游没有文化,就像人没有灵魂 —— 徒有 “风景外壳”,却无 “情感内核”。文旅融合的核心,是让文化从 “幕后” 走向 “台前”,从 “静态展示” 变为 “动态体验”,从 “文化资源” 变为 “发展优势”。唯有如此,才能让全域旅游真正 “有温度、有记忆、有价值”,成为传承文化、带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