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绘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Shenzhen Huihe Group Co.,Ltd

`
关注产业动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NEWS UPDATES
资讯动态
资讯动态
当前位置:
超级综合体的运营模式:破解 “协同弱、收益单、活力低” 困局,构建 “可持续价值生态”
来源: | 作者:区域发展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10-03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超级综合体的运营,不是 “各业态的简单管理”,而是 “价值生态的持续构建”。核心是打破 “分割思维”,通过统一运营中枢实现业态共生;摆脱 “租金依赖”,通过多元收益增强抗风险能力;告别 “一次性服务”,通过场景化运营提升用户粘性。唯有如此,才能让超级综合体从 “静态的空间集合” 变为 “动态的价值枢纽”,持续为城市、商户、用户创造长期价值。


若说规划设计是超级综合体的 “骨架”,运营则是赋予其生命力的 “血液”。然而,不少超级综合体在运营中陷入 “重招商轻管理、重租金轻协同、重短期轻长期” 的误区:某项目各业态(商业、办公、文旅)各自为政,办公人群不知晓文旅场馆活动,文旅客流未导入商业;某项目过度依赖租金收益,面对消费低迷时营收大幅下滑;某项目开业初期热闹,后期因缺乏活动运营,客流持续流失…… 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未建立适配超级综合体 “全业态、多功能” 特征的运营模式。本文结合标杆案例,拆解超级综合体运营的核心痛点与破局路径,探索 “可持续价值生态” 的构建逻辑。



一、运营中的三大核心痛点:从 “开业热闹” 到 “长期沉寂”


(一)痛点 1:业态协同失效,各板块 “各自为战”


超级综合体的核心优势是 “业态共生”,但实际运营中常因 “管理分割、目标不一” 导致协同断裂:


  • 案例:某超级综合体将商业委托给商业运营公司,办公交给物业团队,文旅由第三方机构负责,三者无统一调度 —— 商业推出 “消费满减” 活动,未同步告知办公人群;办公区举办企业峰会,未引导参会者前往文旅场馆参观;文旅场馆开展非遗展演,未联动商业推出 “展演 + 消费” 套餐,结果各业态客流互补率不足 15%,远低于行业优秀水平(40% 以上);

  • 核心原因:缺乏 “统一运营主体”,各团队考核目标不同(商业团队考核销售额、办公团队考核出租率、文旅团队考核接待量),缺乏协同动力;未建立 “客流互导、资源共享” 的运营机制。


(二)痛点 2:收益结构单一,过度依赖 “租金依赖症”


多数超级综合体的收益仍以 “租金(商业租金 + 办公租金 + 物业服务费)” 为主,占比超 80%,抗风险能力弱:


  • 案例:2023 年某二线城市超级综合体,因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商业空置率从 10% 升至 25%,租金收入下降 30%;同期办公需求疲软,出租率从 90% 降至 75%,叠加租金减免,全年营收同比下滑 28%,陷入 “运营亏损”;

  • 核心原因:未挖掘超级综合体 “全业态、大客流” 的增值潜力,如产业赋能服务、品牌合作、数据服务等收益渠道未打开;缺乏 “与商户共成长” 的收益分成机制,商户经营不佳时易流失。


(三)痛点 3:用户粘性不足,“一次性消费” 为主


超级综合体若仅满足 “购物、办公、参观” 的基础需求,未构建 “长期互动场景”,易导致用户 “来一次就走”:


  • 案例:某超级综合体开业初期靠 “网红打卡点” 吸引客流,但后期未更新活动内容,也未建立用户会员体系 —— 消费者仅在开业首月到访 1-2 次,之后因 “没新意” 不再光顾;办公人群仅在工作日停留,下班后立即离开,周末项目人气冷清,客流月均下降 12%;

  • 核心原因:缺乏 “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 思维,未针对不同人群(办公人群、居住人群、游客)设计个性化服务与互动场景;会员体系不完善,无法实现 “精准触达、长期留存”。



二、破局路径:构建 “协同化、多元化、场景化” 的运营体系


(一)路径 1:统一运营中枢,打造 “业态共生” 的协同机制


核心是建立 “统一运营主体 + 协同考核 + 资源共享” 的体系,让各业态从 “各自为战” 变为 “抱团发展”:


  1. 成立 “超级综合体运营中心”:由开发商或专业运营公司牵头,整合商业、办公、文旅、居住等团队,统一制定运营策略、调度资源 —— 如上海前滩太古里成立 “全域运营中心”,下设 “客流调度组”(负责跨业态客流引导)、“活动策划组”(统筹全项目活动)、“资源对接组”(整合商户、企业、文旅资源),实现 “一个大脑管全局”;


  2. 建立 “协同考核指标”:将 “业态协同效果” 纳入各团队考核,如商业团队考核 “办公人群消费占比”,办公团队考核 “企业员工参与文旅活动比例”,文旅团队考核 “文旅客流带动商业消费金额”,协同达标者给予额外奖励;


  3. 设计 “跨业态联动活动”:定期推出 “一价通”“套餐联动” 产品,如 “办公企业团建套餐”(会议室租赁 + 文旅展演 + 商业餐饮)、“家庭周末套餐”(儿童研学 + 商业消费 + 公园休闲)—— 成都交子公园超级综合体推出 “金融文化周”,联动办公区企业(银行、券商)举办金融讲座,文旅区开展金融主题展览,商业区推出 “讲座 + 展览 + 消费” 联票,活动期间跨业态客流互导率提升至 50%,商业销售额增长 40%。


(二)路径 2:多元收益创新,摆脱 “租金依赖症”


依托超级综合体 “空间 + 客流 + 数据” 的优势,构建 “租金收益 + 增值服务收益 + 产业赋能收益” 的三维收益结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收益类型

核心内容

案例参考(上海虹桥天地)

租金收益(50%-60%)

基础收益,包括商业租金(按面积 + 销售额分成)、办公租金(固定租金 + 增值服务费)、文旅场馆租赁(活动场地出租)

商业租金采用 “基础租金 + 销售额分成”(销售额超约定额度后,超额部分按 5%-8% 分成),办公租金针对科创企业提供 “低租金 + 后期收益分成”,降低企业入驻门槛

增值服务收益(20%-30%)

基于用户需求的服务收费,如企业服务(会议策划、人才招聘)、市民服务(亲子托管、技能培训)、品牌合作(联合营销、IP 授权)

为办公企业提供 “一站式会务服务”(年均服务企业活动 200 + 场,收入超 2000 万元);与品牌方联合推出 “虹桥天地限定 IP 产品”(如文创、快闪店),年合作收入超 1500 万元

产业赋能收益(10%-20%)

依托产业资源的收益,如产业孵化(为科创企业提供技术对接、融资支持,收取服务费 + 股权分红)、数据服务(为商户提供客流分析、消费趋势报告)

设立 “虹桥科创孵化空间”,孵化 20 余家企业,获得服务费 + 股权分红超 3000 万元;为商业商户提供 “精准营销数据报告”(如目标客群画像、商品热销分析),年数据服务收入超 800 万元


通过多元收益结构,上海虹桥天地 2023 年租金收益占比降至 55%,增值服务与产业赋能收益占比达 45%,在商业消费波动时,整体营收仍保持 12% 的增长。


(三)路径 3: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从 “流量” 到 “留量”


核心是针对 “办公人群、居住人群、游客” 三类核心用户,构建 “精准触达、场景互动、长期留存” 的运营体系:


1. 分层会员体系:建立 “基础会员 - 银卡会员 - 金卡会员” 分层体系,不同会员享受不同权益 —— 基础会员可参与免费公共活动(如公园音乐会),银卡会员享受商业折扣、办公增值服务(如免费打印),金卡会员可优先参与文旅稀缺活动(如非遗大师课)、获得产业资源对接机会;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超级综合体通过会员体系,将用户复访率从 30% 提升至 65%;


2. 场景化互动运营:针对不同人群设计长期场景 ——


  • 游客:推出 “超级综合体文化护照”(打卡文旅场馆、商业特色店可兑换礼品),提供 “深度体验套餐”(如非遗制作 + 酒店住宿);

  • 居住人群:周末组织 “亲子研学”(如屋顶农场种植、手工制作),节日举办 “社区邻里节”(百家宴、才艺展演);

  • 办公人群:每周举办 “企业沙龙”(如财税讲座、行业交流),每月开展 “办公健康日”(免费体检、瑜伽课程);


3. 数字化精准触达:通过 “超级综合体 APP / 小程序” 整合会员数据、消费数据、活动参与数据,实现 “千人千面” 的推送 —— 为办公人群推送 “周边商业午餐优惠”,为居住人群推送 “周末亲子活动”,为游客推送 “文旅场馆实时人流与预约信息”,提升用户响应率。



三、标杆案例:新加坡滨海湾金沙超级综合体的运营逻辑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总建面 58.1 万㎡,整合酒店、商业、会展、文旅、赌场等业态)是全球超级综合体运营的标杆,其核心逻辑是 “以文旅 IP 为核心,驱动全业态协同,挖掘多元收益”:


  1. 协同运营:以 “滨海湾金沙酒店 + 空中花园” 为文旅 IP,联动会展中心举办 “国际奢侈品展”,引导参展商与游客前往商业购物;商业推出 “酒店住客专属折扣”,文旅场馆为会展参会者提供 “优先参观通道”,各业态客流互补率达 55%;

  2. 多元收益:2023 年收益结构中,租金占比仅 40%,酒店运营(客房 + 餐饮)占 35%,会展与文旅服务(活动策划 + IP 合作)占 15%,数据与金融服务(为商户提供融资对接、消费数据分析)占 10%,抗风险能力极强;

  3. 用户留存:建立 “金沙优先会员” 体系,会员可享受 “酒店升级、会展优先预订、文旅活动专属席位” 等权益,会员消费占比达 70%,复访率超 80%。



结语:


超级综合体的运营,不是 “各业态的简单管理”,而是 “价值生态的持续构建”。核心是打破 “分割思维”,通过统一运营中枢实现业态共生;摆脱 “租金依赖”,通过多元收益增强抗风险能力;告别 “一次性服务”,通过场景化运营提升用户粘性。唯有如此,才能让超级综合体从 “静态的空间集合” 变为 “动态的价值枢纽”,持续为城市、商户、用户创造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