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绘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Shenzhen Huihe Group Co.,Ltd

`
关注产业动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NEWS UPDATES
资讯动态
资讯动态
当前位置:
超级综合体的规划设计:破解 “业态失衡、空间割裂” 痛点,构建 “协同共生” 的空间体系
来源:绘阖产业集团 | 作者:区域发展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10-03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超级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不是 “设计师的艺术创作”,而是 “基于城市需求、人群需求、运营需求的系统工程”。核心是摒弃 “重商业、轻协同”“重规模、轻体验” 的传统思维,通过 “精准业态配比、无界空间设计、生态优先嵌入”,让项目既成为 “城市功能的承接者”,也成为 “人群需求的满足者”。唯有如此,才能为超级综合体后期运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 “城市、项目、人群” 的三方共赢。


超级综合体的成功,始于科学的规划设计 —— 它并非 “业态简单堆砌 + 空间盲目扩张”,而是需围绕 “城市功能承接、业态协同、人群需求” 三大核心,提前布局 “业态配比、空间流线、生态融合、公共服务”,才能避免后期运营中出现 “商业空置、客流断层、功能脱节” 等问题。然而,不少超级综合体项目因规划阶段忽视 “协同性”,导致建成后沦为 “大而无当” 的空间集合:某省会城市超级综合体因商业占比过高(达 60%)、办公与居住配套不足,开业 1 年商业空置率超 35%;某项目因空间割裂(办公区与文旅区无直接通道),文旅客流无法导入商业,业态间形成 “孤岛”。本文结合实践痛点与标杆案例,拆解超级综合体规划设计的核心逻辑与落地路径。



一、规划设计的三大核心痛点:从 “图纸美好” 到 “落地困境”


(一)痛点 1:业态配比失衡,脱离城市与人群需求


部分项目规划时盲目追求 “全业态”,却未结合城市定位与目标人群需求,导致业态 “错配”:


  • 案例:某三四线城市超级综合体,规划 “高端奢侈品商业 + 5A 甲级写字楼 + 高端住宅”,但当地消费能力有限、缺乏高端产业支撑,结果奢侈品商业空置率超 50%,写字楼出租率不足 30%,仅住宅实现去化;

  • 核心原因:未做 “城市需求调研”(如城市产业结构、人均消费能力)与 “人群画像分析”(如目标客群是商务人士、家庭客群还是游客),业态配比凭 “经验判断” 而非 “数据支撑”。


(二)痛点 2:空间流线割裂,业态间 “客流互导” 失效


传统 “垂直分区”(商业在低区、办公在高区、居住在远端)的设计思维,导致超级综合体各业态间缺乏有效连接,客流无法形成闭环:


  • 案例:某超级综合体将文旅区(剧院 + 美术馆)设置在项目东侧,商业区在西侧,中间仅靠一条城市道路连接,且无地下通道或空中连廊,雨天时文旅客流不愿横穿马路前往商业,导致两区客流互补率不足 10%;

  • 核心原因:空间设计聚焦 “单个业态的独立性”,忽视 “业态间的关联性”,未构建 “连续、便捷” 的流线网络,客流无法高效流动。


(三)痛点 3:忽视生态与公共价值,沦为 “封闭商业孤岛”


部分项目规划时过度强调 “商业开发”,压缩生态空间与公共服务配套,导致项目与城市脱节,缺乏 “开放性” 与 “亲和力”:


  • 案例:某超级综合体为最大化商业建筑面积,将规划中的 10 万㎡中央公园缩减至 2 万㎡,且仅对项目内业主开放,周边市民无法使用;同时未配套学校、社区医疗等公共设施,导致居住人群 “生活不便”,办公人群 “缺乏休闲空间”,项目人气持续低迷;

  • 核心原因:规划导向 “重商业收益、轻公共价值”,未认识到 “生态空间与公共服务是吸引客流、提升项目活力的关键”,导致项目与城市、市民形成 “割裂”。



二、规划设计的核心原则与落地路径:从 “痛点破解” 到 “协同共生”


(一)原则 1:业态 “精准配比”—— 基于城市定位与人群需求的 “1+N+X” 规划


超级综合体的业态配比需遵循 “城市需求适配、人群需求覆盖、业态协同互补” 三大逻辑,核心是构建 “1(核心业态)+N(配套业态)+X(特色业态)” 的稳定结构:


1. 核心业态(1):锚定城市功能,占比 30%-40%


核心业态需匹配城市在特定阶段的核心需求 —— 若城市是 “交通枢纽型城市”,核心业态为 “交通衔接 + 商务办公”(如上海虹桥天地的 “会展 + 办公”);若城市是 “科创型城市”,核心业态为 “科创办公 + 孵化器”(如杭州未来科技城超级综合体);若城市是 “文旅型城市”,核心业态为 “文旅体验 + 商业”(如成都宽窄巷子周边超级综合体)。


  • 案例:广州南沙新区超级综合体(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枢纽与科创节点”),核心业态为 “高铁衔接枢纽 + 科创办公”(占比 35%),精准承接 “跨区域通勤” 与 “科创产业集聚” 需求,2023 年科创办公出租率达 90%,交通枢纽日均客流量超 5 万人次。


2. 配套业态(N):满足基础需求,占比 40%-50%


配套业态需覆盖 “办公、居住、商业、公共服务” 四大基础需求,且与核心业态形成互补 —— 核心业态为科创办公时,配套 “人才公寓(居住)+ 社区商业(日常消费)+ 产业服务中心(政策对接)”;核心业态为文旅时,配套 “酒店(住宿)+ 特色商业(文旅商品)+ 游客服务中心”。


  • 配比参考:办公人群为主的超级综合体,配套业态中 “居住(人才公寓 / 高端住宅)” 占比 20%-25%、“商业(社区商业 + 商务餐饮)” 占比 15%-20%、“公共服务(学校 / 医疗 / 政务)” 占比 5%-10%;文旅人群为主的项目,“酒店” 占比 25%-30%、“商业” 占比 20%-25%、“公共服务(游客中心 / 交通接驳)” 占比 5%。


3. 特色业态(X):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占比 10%-20%


特色业态是超级综合体 “吸引客流、形成记忆点” 的关键,需结合本地文化、生态或产业特色设计 —— 如依托本地非遗文化,增设 “非遗工坊 + 沉浸式剧场”;依托生态资源,增设 “屋顶农场 + 生态展厅”;依托产业优势,增设 “产业博物馆 + 体验实验室”。


  • 案例:苏州金鸡湖商务区超级综合体(本地特色为 “江南文化与智能制造”),特色业态为 “江南文化体验馆(非遗苏绣体验)+ 智能制造展厅(本地企业产品互动体验)”(占比 15%),2023 年特色业态吸引客流占总客流的 35%,带动商业消费增长 20%。


(二)原则 2:空间 “无界融合”—— 构建 “三维流线 + 开放空间” 的连接体系


空间设计的核心是 “打破业态壁垒,让客流、资源高效流动”,需从 “流线网络” 与 “开放空间” 两大维度发力:


1. 三维流线网络:地下 - 地面 - 空中全覆盖


  • 空中层:通过 “空中连廊、缆车、天桥” 连接各楼栋高层,解决 “垂直交通不便” 问题 —— 如新加坡滨海湾超级综合体,空中连廊连接写字楼、酒店与文旅场馆,高层办公人群可通过连廊直达屋顶花园与剧场,避免上下电梯的繁琐。

  • 地面层:打造 “步行优先” 的街道空间,设置 “步行廊道、景观步道”,禁止机动车穿行 —— 如上海前滩太古里,地面层规划 “中央步行道”,两侧分布商业店铺与文旅设施,办公人群步行 5 分钟可到达任意业态;

  • 地下层:连接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实现 “无缝换乘”—— 如深圳前海超级综合体,地下通道串联地铁 11 号线、地下停车场与各业态地下入口,市民从地铁出站后可直达办公、商业、文旅区,无需暴露在室外;


2. 开放空间设计:让项目 “融入城市” 而非 “隔绝城市”


  • 业态边界模糊化:避免 “商业是商业、办公是办公” 的明确边界,通过 “沿街商业、屋顶商业、办公底层商业” 实现业态渗透 —— 如成都交子公园超级综合体,在写字楼底层设置 “咖啡吧 + 轻食餐饮”,办公人群下楼即可消费;在文旅场馆周边设置 “文创商店 + 特色餐饮”,文旅客流可自然导入商业。

  • 中央公共空间:规划 “中央公园、露天广场、水系廊道”,且向市民免费开放 —— 如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超级综合体,12 万㎡中央公园内设置 “市民活动广场、儿童游乐区、户外剧场”,全年举办 “风筝节、音乐节” 等公益活动,年均服务市民超 80 万人次,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补充;


(三)原则 3:生态 “优先嵌入”—— 打造 “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共生” 的空间


超级综合体因 “体量庞大、能耗高”,规划阶段需将 “生态绿色” 贯穿始终,实现 “开发与保护” 的平衡:


  • 绿色建筑设计:所有建筑需达到 “绿色建筑二星级” 以上标准,推广 “光伏屋顶、雨水回收、自然通风” 等技术 —— 如上海临港新片区超级综合体,屋顶铺设 10 万㎡光伏板,年发电量超 1200 万度,满足项目 20% 的用电需求;雨水回收系统年回收水量超 5 万吨,用于绿化灌溉与卫生间用水。

  • 生态空间占比: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 30%


生态空间需 “分散布局” 而非 “集中一小块”,通过 “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口袋公园” 融入各业态 —— 如苏州金鸡湖超级综合体,在写字楼屋顶打造 “屋顶农场”(市民可租赁种植),在商业街区设置 “垂直绿化墙”,在居住片区布局 “口袋公园”,实现 “处处见绿、步步有景”,2023 年项目获评 “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项目”。



三、规划设计的关键工具:数据驱动与多方参与


  1. 数据驱动:用大数据优化规划决策


    规划前需采集 “城市产业数据(如 GDP 结构、主导产业)、人群数据(如人口密度、消费能力、通勤路线)、交通数据(如地铁客流量、道路拥堵情况)”,通过数据分析确定 “核心业态、业态配比、流线设计”—— 如杭州未来科技城超级综合体,通过分析 “科创企业分布、人才通勤路线”,将科创办公布局在地铁沿线,人才公寓布局在办公区 1 公里范围内,大幅提升项目适配度。


  2. 多方参与:避免 “规划脱离实际”


    规划阶段需邀请 “政府、企业、市民、运营团队” 四方参与 —— 政府明确城市功能需求,企业(潜在入驻企业)提出办公 / 生产需求,市民提出公共服务需求,运营团队提出后期运营便利性需求,确保规划方案 “落地可行”。



结语:


超级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不是 “设计师的艺术创作”,而是 “基于城市需求、人群需求、运营需求的系统工程”。核心是摒弃 “重商业、轻协同”“重规模、轻体验” 的传统思维,通过 “精准业态配比、无界空间设计、生态优先嵌入”,让项目既成为 “城市功能的承接者”,也成为 “人群需求的满足者”。唯有如此,才能为超级综合体后期运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 “城市、项目、人群” 的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