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绘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Shenzhen Huihe Group Co.,Ltd

`
关注产业动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NEWS UPDATES
资讯动态
资讯动态
当前位置:
超级综合体与产城融合:破解 “产城分离、功能脱节” 困局,打造 “职住平衡、产业共生” 的城市新单元
来源:绘阖产业集团 | 作者:区域发展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10-03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超级综合体在产城融合中的价值,并非 “简单的空间整合”,而是 “产业、人才、城市” 三者的深度共生 —— 它让产业发展有了 “空间载体”,让人才生活有了 “便利保障”,让城市升级有了 “活力引擎”。在未来城市发展中,超级综合体将成为 “新区启动的核心抓手、老城更新的关键节点”,推动更多城市从 “产城分离” 走向 “产城共生”,实现 “产业高质量发展、居民高品质生活、城市高效能治理” 的目标。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产城分离” 是不少新区(如产业园区、城市副中心)面临的共性难题:某工业园区聚集了大量企业,但周边缺乏居住、商业、文旅配套,员工需跨区通勤 1-2 小时;某城市新区建设了成片住宅,却无产业支撑,居民只能前往老城区就业,导致 “白天空城、晚上睡城”。而超级综合体凭借 “全业态整合、多功能协同” 的特性,正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载体 —— 它不仅是 “产业发展的空间平台”,更是 “城市功能的浓缩单元”,能实现 “产业、居住、配套” 的深度融合,推动城市从 “产城分离” 走向 “产城共生”。本文结合实践痛点与标杆案例,解析超级综合体如何赋能产城融合,构建 “职住平衡、产业活力、生活便利” 的城市新生态。



一、产城融合中的三大核心痛点:超级综合体的破局契机


(一)痛点 1:产城空间割裂,“就业 - 居住” 通勤成本高


传统城市发展中,产业区与生活区常被 “行政边界、道路、河流” 分割,导致 “职住分离”:


  • 案例:某国家级经开区规划时将 “产业区” 集中在东部,“居住区” 规划在西部,两者相距 15 公里,且无直达地铁,仅靠公交线路连接,早晚高峰通勤时间超 1 小时;不少企业员工因 “通勤太累” 选择离职,员工流失率达 25%,企业招聘难度加大;

  • 核心原因:规划时 “重产业布局、轻生活配套”,未考虑 “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关联性”;城市功能分区过于僵化,缺乏 “产业 + 居住” 融合的过渡空间。


(二)痛点 2:城市功能单一,“产业 - 配套” 脱节导致人气不足


部分新区仅聚焦 “产业发展” 或 “居住建设”,缺乏商业、文旅、公共服务等配套,导致 “有产无人” 或 “有人无产”:


  • 案例:某城市副中心为吸引人口,建设了 10 万套住宅,但未同步布局产业与商业 —— 已入住居民中,80% 需前往老城区上班,周边商业仅能满足 “便利店、小餐馆” 等基础需求,大型超市、医院、学校匮乏;居民抱怨 “生活不便”,住宅空置率达 30%,新区缺乏活力;

  • 核心原因:将 “产城融合” 简单理解为 “产业 + 居住” 的物理叠加,忽视 “商业、文旅、公共服务” 等 “粘性功能” 的重要性;配套建设滞后于产业与居住,导致 “人来了留不住”。


(三)痛点 3:产业生态薄弱,“产业链 - 城市服务” 协同不足


不少产业区仅聚集 “生产型企业”,缺乏 “研发、设计、金融、物流” 等生产性服务业,也缺乏 “人才公寓、产业展厅、会议中心” 等产业配套,导致产业链 “碎片化”:


  • 案例:某电子信息产业园聚集了 50 余家电子组装企业,但缺乏 “芯片研发、产品设计” 等上游企业,也无 “供应链金融、物流仓储” 配套;企业需前往 20 公里外的老城区对接研发资源,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 1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8%);产业附加值低,企业利润薄,难以吸引高端人才;

  • 核心原因:未认识到 “城市服务是产业发展的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能提升产业链效率,生活性服务业能留住产业人才;缺乏 “产业服务 + 城市服务” 融合的平台载体。



二、超级综合体赋能产城融合的三大核心路径


超级综合体通过 “空间整合、功能协同、生态构建”,精准破解产城融合痛点,成为 “产城融合的核心枢纽”:


(一)路径 1:空间融合 —— 打造 “15 分钟职住圈”,破解通勤难题


超级综合体以 “自身为核心,辐射周边 1-3 公里范围”,构建 “就业 - 居住 - 配套” 高度集中的 “15 分钟职住圈”,缩短通勤距离,降低通勤成本:


  1. 空间布局:“产业 - 居住” 嵌入式融合

    超级综合体内部规划 “产业办公区” 与 “人才居住区”,通过 “空中连廊、地下通道、步行绿道” 连接,实现 “步行 10 分钟内可达”;周边 3 公里范围布局 “普惠性住宅”,满足不同收入人群需求 —— 如苏州工业园区 “金鸡湖超级综合体”,内部设置 “科创办公塔楼” 与 “人才公寓”,步行仅需 8 分钟;周边 3 公里内建设了 5 个住宅小区,配套地铁 1 号线直达综合体,员工通勤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内,企业员工流失率从 25% 降至 8%。

  2. 交通衔接:打通 “对内 - 对外” 交通网络


对内:通过 “步行道、自行车道” 连接周边社区与产业区,鼓励 “绿色通勤”;对外:对接城市地铁、快速公交,实现 “30 分钟直达城市核心区”—— 如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超级综合体,地下连接地铁 11 号线与 5 号线,地面设置 “公交接驳站”,30 分钟可直达深圳福田中心区;内部规划 “无车步行区”,仅允许新能源接驳车通行,通勤体验大幅提升。


(二)路径 2:功能融合 ——“产业服务 + 生活服务” 双轮驱动,激活城市活力


超级综合体整合 “产业配套、商业消费、文旅体验、公共服务” 四大功能,为产业人群与居民提供 “一站式” 服务,解决 “功能单一” 痛点:


1. 产业服务配套:支撑产业链协同


针对产业需求,布局 “研发中心、产业展厅、会议中心、供应链金融服务站”:


  • 案例:杭州未来科技城超级综合体(聚焦人工智能产业),设置 “AI 研发实验室”(提供算力支持)、“人工智能展厅”(企业产品展示)、“产业会议中心”(举办行业峰会)、“科技金融服务站”(对接银行与投资机构);入驻企业无需外出即可完成 “研发 - 展示 - 融资”,产业链协同效率提升 40%,吸引 20 余家 AI 研发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


2. 生活服务配套:满足全人群需求


针对居住人群与产业人群,布局 “商业中心、文旅场馆、公共服务设施”:


  • 公共服务:配套 “社区医院、公立小学、政务服务中心”,解决 “就医、上学、办事” 难题 —— 某城市副中心超级综合体配套的 “社区医院” 可满足 80% 的常见病诊疗需求,“公立小学” 提供 1200 个学位,居民 “生活便利性满意度” 从 50% 提升至 90%。

  • 文旅配套:建设 “城市书房、非遗工坊、露天剧场”,提升文化氛围 —— 如成都交子公园超级综合体,引入 “交子文化博物馆”,定期举办 “金融文化展、非遗手作体验”,年均接待访客超 100 万人次;

  • 商业配套:涵盖 “大型超市、品牌餐饮、亲子乐园”,满足 “日常消费 + 周末休闲”;


(三)路径 3:生态融合 —— 构建 “产业 - 人才 - 城市” 共生生态,提升产城韧性


超级综合体不仅是 “空间与功能的载体”,更是 “产业生态、人才生态、城市生态” 的融合平台,推动 “产城融合” 从 “物理融合” 走向 “生态共生”:


1. 产业生态:“龙头企业 + 中小微企业 +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超级综合体通过 “龙头企业带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 “产业闭环”:


  • 案例:深圳南山科技园超级综合体(聚焦信息技术产业),引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同步吸引 “芯片设计、软件开发” 等中小微企业,以及 “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物流企业” 等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 “技术支持、订单对接”,生产性服务业为全产业链提供 “专业服务”,2023 年综合体内部企业间合作金额超 50 亿元,产业生态韧性显著提升。


2. 人才生态:“就业 - 居住 - 成长” 全周期保障


针对产业人才,提供 “就业机会、居住保障、成长空间”:


  • 成长:设立 “产业培训中心”,与高校合作开展 “订单式培训”,帮助人才提升技能 —— 如苏州工业园区超级综合体,年培训产业人才 5000 人次,人才留存率达 85%,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人才支撑。

  • 居住:提供 “人才公寓(租金优惠 30%)+ 共有产权房”,解决 “住房难”;

  • 就业:通过产业集聚创造 “高端岗位 + 基础岗位”,满足不同学历人才需求;


3. 城市生态:“产业收益反哺城市建设”


超级综合体通过 “产业税收、商业收益” 反哺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公园、学校),形成 “产业发展 - 城市升级 - 人口集聚” 的正向循环:


  • 案例:上海前滩超级综合体 2023 年贡献税收超 20 亿元,其中 30% 用于周边道路拓宽、公园建设、学校扩建;周边 3 公里内新增 2 个城市公园、1 所中学,城市环境与公共服务持续升级,进一步吸引产业与人口集聚,形成 “产城共生” 的良性生态。



三、标杆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金鸡湖超级综合体” 的产城融合实践


苏州工业园区 “金鸡湖超级综合体”(总建面 80 万㎡,涵盖科创办公、人才公寓、商业中心、文旅场馆、生态公园)是产城融合的典范,其核心逻辑是 “以超级综合体为枢纽,串联产业、居住、配套,构建‘职住平衡、产城共生’的生态”:


  1. 空间融合:综合体内部 “科创办公区” 与 “人才公寓” 步行仅 8 分钟,周边 3 公里内布局 6 个住宅小区,地铁 3 号线直达,80% 员工通勤时间≤15 分钟;

  2. 功能融合:产业配套方面,设置 “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跨境电商供应链平台”;生活配套方面,引入 “金鸡湖商业广场、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公共服务方面,配套 “社区医院、星海小学”,实现 “产业有人做、生活有人管、服务有保障”;

  3. 生态融合:集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企业 120 余家,带动周边形成产业集群;2023 年综合体税收达 18 亿元,反哺周边建设 “金鸡湖步道、城市书房”,人才留存率达 90%,居民满意度达 92%,真正实现 “产城融合、宜居宜业”。



结语:


超级综合体在产城融合中的价值,并非 “简单的空间整合”,而是 “产业、人才、城市” 三者的深度共生 —— 它让产业发展有了 “空间载体”,让人才生活有了 “便利保障”,让城市升级有了 “活力引擎”。在未来城市发展中,超级综合体将成为 “新区启动的核心抓手、老城更新的关键节点”,推动更多城市从 “产城分离” 走向 “产城共生”,实现 “产业高质量发展、居民高品质生活、城市高效能治理” 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