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综合体的未来趋势:从 “功能载体” 到 “价值生态枢纽”,绿色化、场景化、协同化引领新方向
来源:绘阖产业集团
|
作者:区域发展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10-03
|
12 次浏览
|
分享到:
未来的超级综合体,将不再是 “冰冷的建筑集合”,而是 “有温度、有活力、有价值” 的生态枢纽 —— 它既是 “绿色低碳的示范者”,也是 “沉浸式场景的创造者”,更是 “区域协同的连接者”“用户共生的组织者”。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超级综合体的价值将超越 “商业与空间”,深度融入城市产业、文化、生态发展,成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服务区域一体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核心力量。
随着城市发展、技术迭代与用户需求升级,超级综合体正从 “单一功能集合” 向 “多元价值生态枢纽” 转型 —— 它不再仅是 “购物、办公、文旅的空间载体”,更将成为 “绿色低碳的示范单元、沉浸式场景的创造平台、区域协同的连接节点”。未来 3-5 年,在 “双碳” 政策、数字技术(元宇宙、AI 大模型)、都市圈发展等因素驱动下,超级综合体将呈现四大核心趋势,重塑城市空间的价值形态。本文结合政策导向与技术变革,解析超级综合体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行业实践提供前瞻性参考。
一、趋势 1:绿色低碳深度渗透 —— 从 “被动节能” 到 “主动零碳”,成为城市 “双碳” 示范单元
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绿色低碳将从 “附加要求” 变为 “核心竞争力”,超级综合体将实现从 “局部节能” 到 “全生命周期零碳” 的跨越:
1. 零碳建筑与能源系统:
建筑设计:采用 “被动式节能” 技术(如自然采光、隔热墙体),减少能源消耗;推广 “模块化建造”,降低施工阶段碳排放(较传统建造减少 30% 以上);
能源供给:构建 “分布式清洁能源 + 储能” 系统 —— 如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的 “零碳超级综合体”,屋顶与外立面铺设光伏板,年发电量满足项目 40% 的用电需求;配套储能电站,存储多余电能,保障能源稳定;
能源管理:通过 AI 算法实时优化能耗(如根据客流调整空调温度、照明亮度),实现 “按需供能”—— 某试点项目通过 AI 能耗优化,年减少碳排放 1200 吨,相当于种植 6.7 万棵树。
2. 循环经济模式落地:
3. 碳足迹全链路管理:
建立 “从建设到运营” 的全链路碳足迹追踪系统,通过区块链记录 “建材生产、施工、能源消耗、客流交通” 等环节的碳排放,定期发布 “碳足迹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 如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超级综合体,已实现碳足迹全链路可视化,计划 2026 年实现 “运营阶段零碳”,成为长三角 “双碳” 示范项目。
二、趋势 2:业态场景创新升级 —— 从 “功能叠加” 到 “沉浸式生态”,满足用户 “情感与体验需求”
未来超级综合体将突破 “商业 + 办公 + 文旅” 的传统业态组合,聚焦 “用户情感需求”,打造 “沉浸式、主题化、可参与” 的场景生态:
1. “超级综合体 + 元宇宙” 融合:构建 “线上元宇宙空间 + 线下物理空间” 的融合场景 —— 用户可通过 VR 设备进入 “元宇宙超级综合体”,提前体验文旅活动、预约商业服务;线下场景设置 “元宇宙互动装置”(如 AR 虚拟导购、元宇宙剧场),实现 “虚实联动”:
2. “产业孵化 + 场景体验” 深度绑定:不再仅聚焦 “成熟产业办公”,而是打造 “产业孵化 + 场景验证 + 商业转化” 的闭环 —— 为初创企业提供 “免费办公空间 + 场景测试场”,企业可在超级综合体的商业、文旅场景中测试产品,快速获取用户反馈,实现 “从研发到市场” 的快速落地:
3. “主题化社群场景” 构建:针对不同社群(如亲子家庭、年轻潮人、老年群体),打造 “专属主题场景”,增强用户粘性:
亲子社群:设置 “亲子农场 + 研学教室”,定期举办 “种植体验、科学实验” 活动;
年轻潮人社群:打造 “潮玩市集 + livehouse”,引入小众设计师品牌与独立音乐人演出;
老年社群:开设 “老年大学 + 健康管理中心”,提供 “书法课程、免费体检” 服务;
某超级综合体通过社群场景运营,用户复访率从 30% 提升至 75%,社群成员消费占比达 60%。
三、趋势 3:区域协同能力强化 —— 从 “城市单点” 到 “都市圈枢纽”,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
随着都市圈(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超级综合体将突破 “城市行政边界”,成为 “区域资源协同的枢纽”,推动 “人流、物流、信息流” 的跨区域流动:
交通枢纽深度融合:依托 “高铁、地铁、机场” 等跨区域交通节点,打造 “超级综合体 + 交通枢纽” 的一体化项目 —— 如广州南沙超级综合体对接南沙港铁路与地铁 18 号线,实现 “1 小时直达广州主城区、2 小时直达深圳、香港”;综合体内部设置 “跨区域客运接驳站、物流分拣中心”,办公人群可 “高铁 + 地铁” 无缝通勤,企业可通过物流中心实现 “跨区域货物快速配送”。
产业资源跨区域共享:联动都市圈内外的产业资源,打造 “跨区域产业协同平台”—— 如长三角某超级综合体与上海、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综合体设立 “联合研发中心”;都市圈内外的企业可共享研发设备、技术人才,降低研发成本;综合体还定期举办 “都市圈产业对接会”,推动上海的科创企业与苏州的制造企业合作,2023 年促成跨区域合作项目 30 余个,带动产业产值增长 25%。
文旅资源跨区域联动:整合都市圈的文旅资源,推出 “跨区域文旅套餐”—— 如杭州、苏州、南京的超级综合体联合推出 “江南文化之旅” 套餐,用户可在杭州综合体体验 “宋韵文化”,在苏州综合体体验 “园林非遗”,在南京综合体体验 “明文化”,通过 “一张通票” 实现跨区域文旅消费,带动都市圈文旅收入增长 30%。
四、趋势 4:社群运营角色升级 —— 从 “服务提供者” 到 “社群组织者”,构建 “用户共生生态”
未来超级综合体将不再仅是 “提供服务的空间”,而是 “连接用户、组织活动、共创价值” 的社群平台,让用户从 “被动接受服务” 变为 “主动参与共建”:
用户参与运营决策:建立 “用户议事会”,邀请商业租户、办公企业、居住居民参与超级综合体的运营决策 —— 如投票决定商业招商方向、文旅活动主题、公共空间设计;某超级综合体通过用户议事会,根据用户建议增加 “宠物友好区”“24 小时自习室”,用户满意度从 80% 提升至 95%。
用户共创价值内容:鼓励用户参与 “商业、文旅内容” 的创作 —— 如邀请用户设计商业店铺装修风格、参与文旅活动策划、拍摄综合体宣传视频;优秀作品可获得 “消费优惠券、社群荣誉证书”,甚至成为综合体的 “常驻内容”;某超级综合体的 “用户设计文创产品” 上线 1 个月销量超 1000 件,用户参与感与归属感显著提升。
社群价值反哺城市:组织用户参与 “城市公益活动”(如社区清洁、老人帮扶、文化传承),让超级综合体成为 “城市公益的载体”—— 如深圳某超级综合体每月组织 “社群公益日”,用户可参与 “流浪动物救助”“旧物捐赠” 活动;2023 年累计组织公益活动 50 余场,参与用户超 1 万人次,既提升了用户粘性,也为城市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结语:
未来的超级综合体,将不再是 “冰冷的建筑集合”,而是 “有温度、有活力、有价值” 的生态枢纽 —— 它既是 “绿色低碳的示范者”,也是 “沉浸式场景的创造者”,更是 “区域协同的连接者”“用户共生的组织者”。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超级综合体的价值将超越 “商业与空间”,深度融入城市产业、文化、生态发展,成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服务区域一体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