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并非 “全域建景点” 的简单粗放模式,而是以 “全景化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全人群共享” 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新范式,是国家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自 2016 年 “全域旅游”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实践路径持续深化,已从早期的 “单点试点” 迈入 “系统赋能区域发展” 的新阶段。本文梳理全域旅游的政策演进逻辑,解析不同阶段的核心特征,为实践提供方向指引。
一、政策演进:三级跳式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制度体系
我国全域旅游政策发展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均与国家战略(如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深度绑定,政策导向从 “破题探索” 逐步转向 “质量提升”。
(一)试点探索期(2016-2018 年):破题立论,划定试验田
政策核心:明确全域旅游定义与目标,通过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试点,探索不同区域的发展路径。
标志性政策:2016 年国家旅游局印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首次界定全域旅游 “四全” 内涵(全区域覆盖、全要素整合、全产业链延伸、全人群参与);2017 年公布首批 262 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涵盖省、市、县、镇不同层级,允许 “因地制宜试错”。
政策特征:以 “创建指标” 为导向(如旅游基础设施覆盖率、游客满意度),鼓励地方打破 “景区围墙”,尝试 “旅游 + 农业”“旅游 + 工业” 等跨界融合;但政策聚焦 “硬件建设”(如厕所革命、旅游公路),对 “软件运营”(如服务标准化、利益分配)提及较少。
典型实践:浙江安吉以 “生态立县” 为基础,将全县作为 “大景区” 打造,串联竹林、民宿、农事体验点,2018 年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收入占 GDP 比重突破 30%。
(二)深化融合期(2019-2021 年):文旅融合,嵌入国家战略
政策核心:将全域旅游与 “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 深度结合,从 “旅游发展模式” 升级为 “区域发展工具”。
标志性政策:2019 年《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旅游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2021 年《“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 “以全域旅游理念推动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政策特征:政策重心从 “硬件建设” 转向 “内容赋能”—— 强调文化对旅游的 “灵魂作用”(如非遗活化、红色文化传承),要求全域旅游带动乡村产业增收(如民宿扶贫、农产品旅游化);同时首次提出 “智慧化” 要求(如建设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
典型实践:陕西延安以 “红色文化” 为核心,将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与周边乡村串联,开发 “红色研学 + 农事体验” 产品,2021 年接待游客超 6000 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通过民宿、餐饮户均年增收 5 万元。
(三)高质量发展期(2022 年至今):提质增效,聚焦 “品质与普惠”
政策核心:破解全域旅游 “同质化、重商业轻文化、重开发轻保护” 等问题,推动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效益”,强调 “全人群适配” 与 “可持续发展”。
标志性政策:2022 年《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露营纳入全域旅游场景,拓展 “微度假” 新空间;2023 年《关于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域旅游示范区 “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旅游权益”;2024 年文旅部公布 “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 “生态保护”“居民满意度” 等考核指标。
政策特征:政策更具 “问题导向”——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 “人造古镇同质化”“生态破坏” 等问题,明确 “禁止盲目复制”“严守生态红线”;同时强调 “普惠性”,要求全域旅游覆盖 “全人群”(如适老化旅游服务、亲子研学产品),让居民与游客共享发展成果。
典型实践:江苏苏州围绕 “江南文化”,整合园林、古镇、水乡资源,推出 “苏州文化体验护照”(涵盖昆曲体验、苏绣制作等 10 项文化活动),2023 年接待游客超 1.5 亿人次,游客文化体验参与率达 78%,同时通过 “旅游惠民卡” 让本地居民享受景区优惠,居民满意度达 92%。
二、当前政策聚焦的三大核心方向
结合最新政策导向,全域旅游正围绕 “三个赋能” 展开,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赋能乡村振兴:让旅游成为乡村 “造血” 引擎
政策明确 “全域旅游要向乡村延伸”,要求通过 “乡村旅游 +” 模式(如 “民宿 + 农事”“生态 + 研学”),带动农产品销售、农民就业与村集体增收。例如 2024 年《关于推进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出 “每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至少培育 3 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并对 “农民参与旅游收益分成” 提出明确要求(如最低分成比例不低于 20%)。
(二)赋能文旅融合:让文化成为旅游 “核心吸引力”
政策强调 “避免全域旅游沦为‘商业游乐场’”,要求深挖地方文化资源(如非遗、民俗、历史遗迹),开发 “可体验、可参与” 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文旅部 2024 年启动 “全域旅游文化 IP 培育计划”,支持地方打造 “一地一文化符号”(如云南大理的 “风花雪月”、山西平遥的 “古城晋商文化”)。
(三)赋能智慧升级:让数字提升旅游 “体验与效率”
政策要求全域旅游示范区 “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实现 “预约、导览、投诉、服务” 一站式解决,同时运用大数据优化旅游资源调度(如高峰客流预警、景区承载量调控)。例如 2024 年《智慧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明确 “到 2025 年,所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智慧化管理全覆盖”。
三、未来政策趋势:三大方向引领全域旅游新发展
更强调 “生态优先”:将 “生态保护” 纳入全域旅游考核核心指标,禁止 “破坏性开发”(如违规建设玻璃栈道、人造景观),推动 “生态旅游”“低碳旅游”(如推广新能源旅游大巴、鼓励游客低碳出行);
更注重 “全人群适配”: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亲子家庭等群体,完善 “适老化服务”(如景区无障碍设施、老年旅游专线)、“亲子友好产品”(如研学基地、儿童游乐配套),实现 “人人可享全域旅游”;
更突出 “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推动 “跨区域全域旅游合作”(如长三角 “江南水乡旅游带”、珠三角 “滨海全域旅游圈”),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标准统一。
结语:
全域旅游的政策演进,本质是从 “旅游行业的自我升级” 走向 “区域发展的系统赋能”。从早期的 “建景点、修公路”,到如今的 “融文化、惠民生、保生态”,政策导向始终紧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域旅游将真正成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的重要力量,让 “处处是风景、时时可旅游、人人享幸福” 的愿景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