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是 “高质量产业”。若缺乏产业根基,区域发展便成 “无源之水”—— 部分区域曾陷入 “重规模轻质量” 误区,盲目引进低附加值产业(如低端加工制造),导致资源浪费、产能过剩;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均以 “产业链协同 + 创新驱动” 为抓手,推动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价值跃升” 转型。本文以产业升级为核心,拆解区域如何通过 “强链补链延链” 构建产业生态、以 “创新要素集聚” 激活产业动能,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一、产业链协同:从 “零散布局” 到 “生态共生”,筑牢产业根基
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协同性,直接决定区域产业抗风险能力与盈利水平。不少区域早期产业布局 “小而散”(如某县域同时发展纺织、机械、食品等 10 余个产业,无核心链条),面临 “议价能力弱、抗风险差” 困境;而通过 “聚焦主导产业 + 补链强链”,可快速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区域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如区位、技术、资源)确定主导产业,集中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例如:
安徽合肥:瞄准 “新能源汽车” 赛道,以比亚迪、蔚来等龙头企业为核心,配套引进电池、电机、电控等 200 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 “整车 + 核心零部件” 完整产业链,2023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150 万辆,占全国产量的 8%。
江苏苏州昆山:依托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与电子产业基础,聚焦 “电子信息” 主导产业,深耕 “芯片设计 - 制造 - 封装测试” 全链条,2023 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 5000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60%,成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县”;
2. 补链强链延链,破解 “卡脖子” 与 “断点” 问题
针对主导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如核心技术缺失、关键零部件依赖外部),通过 “招商引资 + 自主培育” 补齐短板,同时延伸产业链上下游,提升附加值:
广东东莞:在 “智能制造” 产业链中,曾面临 “高端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依赖进口” 问题。通过引进日本安川电机、培育本土企业广东天机等,实现核心部件本地化供应,降低产业链成本 30%;同时延伸 “工业机器人 + 行业应用” 链条(如为电子、汽车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产业链附加值提升 45%。
3. 推动 “产业链 + 供应链 + 创新链” 深度融合
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机制,通过 “供应链共享降本、创新链协同提质”:
浙江宁波慈溪:在 “家电产业” 领域,搭建 “家电产业协同平台”,整合 200 余家家电企业的 “原材料采购、物流配送、技术研发” 资源 —— 统一采购塑料、五金等原材料,降低采购成本 15%;共享 “国家级家电检测中心”,避免企业重复投入;联合高校开展 “智能家电研发”,推动传统家电向 “智能家居” 转型,2023 年慈溪智能家电产值占比提升至 55%。
二、创新驱动:从 “要素依赖” 到 “技术引领”,激活产业动能
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是 “创新”。若长期依赖 “土地、劳动力” 等传统要素,产业易陷入 “低端锁定”;而通过 “创新要素集聚 + 成果转化”,可推动产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转型。
(一)关键路径:集聚创新资源,打通 “产学研用” 转化通道
1. 建设创新载体,吸引 “人才、技术、资本” 要素
区域需通过 “科创园区、实验室、产业基金” 等载体,搭建创新要素集聚平台:
上海张江科学城:围绕 “生物医药、集成电路” 两大主导产业,建设 “张江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张江药谷(生物医药科创园区)”,集聚院士团队 50 余个、生物医药企业 1000 余家;设立 “张江科创基金”(规模 500 亿元),支持企业研发投入,2023 年张江科学城研发投入占比达 18%,专利授权量超 2 万件,孵化出复星医药、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
2. 推动 “产学研用” 协同,破解 “实验室技术难落地” 问题
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让创新技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 “光电子信息” 领域,推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与烽火通信、长飞光纤等企业共建 “联合实验室”,针对 “高端光模块、光纤预制棒” 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其中,“高速光模块研发” 项目从实验室到量产仅用 18 个月,打破国外垄断,使国内光模块成本降低 40%。
3. 培育 “专精特新” 企业,打造创新 “生力军”
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区域需通过 “政策扶持、精准服务” 培育 “专精特新” 企业,填补产业链细分领域空白:
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出台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对入选企业给予 “研发补贴(最高 500 万元)、人才公寓、市场对接” 等支持。截至 2023 年,新区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45 家,覆盖 “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化工” 等细分领域 —— 某海洋工程企业研发的 “深海钻井平台核心部件”,打破欧美企业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60%。
三、典型案例:广东佛山顺德 —— 从 “家电之都” 到 “智能制造创新高地”
顺德曾以 “家电制造” 闻名,但早期面临 “产业链低端、创新不足” 问题(2015 年传统家电产值占比超 80%,研发投入不足 3%)。通过 “产业链协同 + 创新驱动” 转型,顺德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协同:聚焦 “智能家居” 主导产业,引进美的、格兰仕等龙头企业,配套培育 “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模块” 等 200 余家配套企业,形成 “传统家电 - 智能家居 - 智慧场景” 完整链条;
创新驱动:建设 “顺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开展 “家电智能化改造”,推动 500 余家传统家电企业实现 “自动化生产、物联网连接”,生产效率提升 30%,产品附加值提升 50%;
成效:2023 年顺德智能家居产值超 3000 亿元,占家电产业总产值的 70%;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 6.5%,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38 家,成为 “全国家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
四、启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
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绝非 “盲目追求高端产业”,而是 “立足自身基础、聚焦核心链条、激活创新动能”—— 需避免 “贪大求全”,专注 1-2 个主导产业;需破解 “产业链断点”,构建协同生态;需打破 “创新孤岛”,推动产学研用落地。唯有如此,才能让产业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 “稳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