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绘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Shenzhen Huihe Group Co.,Ltd

`
关注产业动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NEWS UPDATES
资讯动态
资讯动态
当前位置:
创新设计的未来趋势:AI 赋能、可持续深化、虚实融合下的设计新生态​
来源:绘阖产业集团 | 作者:创新设计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10-03 | 3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全球可持续共识的强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创新设计正从 “单一维度的问题解决” 转向 “多维度的生态构建”。未来的创新设计不再是 “设计师的专属创作”,而是 “人机协同、低碳循环、虚实共生、文化包容” 的综合产物 ——AI 将重构设计流程,可持续将贯穿全生命周期,虚实融合将拓展体验边界,包容性将覆盖更广泛人群。本文拆解四大核心趋势,结合前沿案例与实践挑战,探索创新设计的未来形态与落地路径。

一、趋势 1:AI 深度赋能 —— 从 “辅助工具” 到 “协同共创”,重构设计全流程

AI 在设计中的应用已从 “简单绘图”(如 AI 生成海报)转向 “全流程介入”,通过 “数据洞察 - 方案生成 - 落地优化 - 用户反馈” 的闭环,成为设计师的 “共创伙伴”,解决传统设计 “效率低、洞察浅、落地难” 的痛点。

(一)核心变革:AI 重塑设计的三大环节

  1. 用户洞察环节:从 “样本调研” 到 “全量数据解析”

传统设计依赖 “小样本访谈 + 问卷”,易受主观偏差影响;AI 可整合 “用户行为数据(如 APP 操作轨迹、空间停留热力图)、社交舆情数据(如小红书、微博的用户评价)、跨场景数据(如消费记录、生活习惯)”,挖掘隐性需求:

  • 案例:某家居企业用 AI 分析 “10 万 + 用户的居住场景数据”(如户型大小、家庭成员、日常活动轨迹),发现 “三代同住家庭” 的核心痛点是 “老人起夜怕影响家人 + 孩子玩具收纳乱”,而非传统调研认为的 “客厅空间小”;基于此设计的 “卧室夜灯感应系统(起夜自动亮低亮度灯)+ 儿童房模块化收纳柜”,上市后销量同比增长 180%;

  • 关键技术:自然语言处理(NLP)解析用户评价中的情感与需求,机器学习(ML)识别行为数据中的规律,知识图谱整合跨领域数据。

  1. 方案生成环节:从 “单向创作” 到 “人机协同迭代”

AI 可基于 “设计规则(如人体工程学、美学标准)+ 用户需求” 快速生成多版方案,设计师聚焦 “创意判断与情感注入”,大幅提升效率:

  • 案例:某汽车设计团队用 AI 进行 “内饰方案生成”—— 输入 “年轻用户偏好(科技感、简约风)+ 功能需求(无线充电、储物空间)”,AI 在 24 小时内生成 50 版内饰草图,设计师从中筛选 3 版优化:调整中控屏角度以适配驾驶视线,优化座椅材质提升透气性;最终方案的用户满意度达 92%,设计周期从传统的 3 个月缩短至 1 个月;

  • 关键技术:生成式 AI(如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的设计定制模型)、参数化设计(根据变量自动调整方案)。

  1. 落地优化环节:从 “经验预判” 到 “数据驱动验证”

AI 可通过 “数字孪生 + 仿真测试”,在方案落地前模拟真实场景中的问题,避免 “实体试错成本高”:

  • 案例:某建筑设计团队用 AI 构建 “商业综合体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时段的 “客流分布、光照强度、能耗情况”:发现 “中午 12 点餐饮区客流拥堵”,调整通道宽度与收银台数量;预测 “夏季西晒导致空调能耗过高”,优化外立面遮阳设计;最终实体建筑的客流通过率提升 30%,年能耗降低 25%;

  • 关键技术: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流体力学 / 热力学仿真算法、实时数据反馈系统。

(二)挑战与应对:避免 “AI 主导”,坚守 “人机协同”

当前 AI 设计面临 “创意同质化”(AI 生成方案易陷入模板化)、“伦理风险”(如数据隐私泄露)、“脱离实际”(AI 方案忽视工程可行性)三大挑战,需通过以下路径应对:

  • 设计师主导:AI 负责 “数据处理、方案生成”,设计师负责 “需求定义、创意筛选、情感注入”,避免 “AI 生成什么就用什么”;

  • 数据合规:建立 “用户数据授权机制”,仅使用合规数据训练 AI 模型,避免隐私泄露;

  • 工程衔接:在 AI 方案生成阶段引入 “工程师、生产端人员”,确保方案可落地(如材料可用、成本可控)。

二、趋势 2:可持续设计深化 —— 从 “环保材料” 到 “全生命周期低碳”,构建循环设计生态

未来的可持续设计不再是 “使用环保材料” 的单点动作,而是覆盖 “产品 / 空间 / 服务从诞生到消亡” 的全生命周期:从 “设计源头减少浪费”,到 “使用过程降低能耗”,再到 “废弃后可回收循环”,最终实现 “低碳闭环”。

(一)核心实践: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路径

  1. 设计源头:“减量化” 与 “模块化”,减少资源消耗

  • 减量化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减少材料使用 —— 如某手机品牌将机身厚度从 7.8mm 优化至 7.2mm,单台手机减少塑料使用 15%,年节省材料成本超 2000 万元;

  • 模块化设计:将产品拆分为 “可独立更换的模块”,避免 “局部损坏即整机报废”—— 如荷兰品牌 Fairphone 的模块化手机,屏幕、电池、摄像头可单独更换,用户无需换整机,延长产品寿命至 5 年(传统手机平均寿命 2 年),每台手机减少电子垃圾 70%。

  1. 使用过程:“低能耗” 与 “可修复”,降低碳足迹

  • 低能耗设计:通过技术优化减少使用阶段的能耗 —— 如某冰箱品牌采用 “真空隔热层 + 智能温控算法”,日耗电量从 0.8 度降至 0.3 度,一台冰箱年减少碳排放约 120kg;

  • 易修复设计:设计 “用户可自行修复” 的结构,减少维修成本与资源浪费 —— 如某家具品牌的椅子,螺丝采用 “通用规格”,并提供 “在线维修教程 + 配件购买通道”,用户可自行更换损坏的椅腿,维修率提升 60%,废弃率降低 40%。

  1. 废弃阶段:“可回收” 与 “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再生

  • 可回收材料设计:优先使用 “单一材质、易分离材质”,避免混合材料难以回收 —— 如某饮料品牌将包装从 “塑料瓶 + 铝盖” 改为 “全 PET 材质”,回收率从 50% 提升至 85%;

  • 循环设计:建立 “旧物回收 - 再生 - 再设计” 的闭环 —— 如宜家推出 “家具回收计划”,用户可将旧家具送回门店,宜家拆解后将木材、金属再生,用于生产新家具;2023 年该计划回收旧家具超 100 万件,再生材料使用率达 30%。

(二)挑战与应对:平衡 “低碳目标” 与 “成本、体验”

可持续设计常面临 “成本高”(环保材料价格比传统材料高 20%-50%)、“体验妥协”(模块化设计可能影响产品美观)的挑战,需通过以下方式突破:

  • 规模化降本:随着环保材料使用量增加,推动供应商降低成本(如某品牌通过年采购 1 万吨再生塑料,使再生塑料价格与原生塑料持平);

  • 技术创新:用技术解决 “体验妥协” 问题(如某模块化手机通过 “无缝拼接技术”,使模块衔接处与整机外观一致);

  • 政策与市场引导:借助政府 “低碳补贴”(如欧盟的碳边境税促使企业采用低碳设计)、用户 “低碳付费意愿”(调研显示 60% 用户愿为低碳产品多付 10% 价格),形成良性循环。

三、趋势 3:包容性设计扩展 —— 从 “特殊人群适配” 到 “文化与生活方式包容”,覆盖多元需求

未来的包容性设计将超越 “老年人、残疾人” 等传统维度,延伸至 “文化差异、生活方式差异、认知差异” 等更广泛场景,避免 “单一标准” 导致的 “文化冲突、需求遗漏”,实现 “不同人群都能平等、舒适地使用产品 / 服务 / 空间”。

(一)核心实践:包容性设计的两大扩展方向

  1. 文化包容:避免 “文化禁忌”,适配地域文化习惯

  • 产品设计的文化适配: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符号、使用习惯调整设计 —— 如某跨国家电品牌在中东市场推出 “嵌入式冰箱”,适配当地 “厨房整体定制” 的生活习惯;在印度市场将洗衣机 “水位调节功能” 增加 “低水位模式”,适配当地 “节约用水” 的需求;避免使用 “猪、酒” 等文化禁忌元素,包装采用当地偏好的鲜艳色彩,产品在中东、印度市场的占有率提升至 25%;

  • 服务设计的文化适配:针对不同地区的沟通方式、价值观调整服务流程 —— 如某跨境电商在东南亚市场推出 “微信客服 + 货到付款” 服务,适配当地 “偏好社交软件沟通、不信任在线支付” 的习惯;在欧美市场强调 “隐私保护条款”,适配当地 “重视数据安全” 的文化,用户留存率提升 40%。

  1. 生活方式包容:适配 “小众生活方式”,避免 “主流视角” 偏见

  • 针对 “极简主义人群”:设计 “无多余功能、可降解包装” 的产品 —— 如某美妆品牌推出 “极简护肤套装”,仅含 “洁面 + 保湿 + 防晒”3 件产品,包装为可降解纸筒,无多余宣传册,吸引超 50 万极简主义用户;

  • 针对 “游牧式工作人群”:设计 “轻量化、多场景适配” 的产品 —— 如某笔记本电脑品牌推出 “1kg 超轻机身 + 续航 20 小时” 的机型,支持 “快充 30 分钟用 6 小时”,适配 “咖啡馆、高铁上办公” 的场景,该机型在自由职业者群体中的销量占比达 35%。

(二)挑战与应对:避免 “表面包容”,深入理解多元需求

当前包容性设计易陷入 “形式化适配”(如仅翻译语言却不调整文化符号)、“需求调研不充分”(如未接触小众人群)的问题,需通过以下方式改进:

  • 多元化调研团队:组建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 的调研团队,避免 “单一视角”;

  • 小众人群共创:邀请目标人群参与设计过程(如邀请中东用户参与产品测试,邀请自由职业者提出功能需求),确保设计真正适配需求;

  • 动态调整:建立 “用户反馈机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反馈持续优化设计。

四、趋势 4:虚实融合设计 —— 从 “线下体验” 到 “线上线下联动”,拓展体验边界

随着元宇宙、AR/VR 技术的成熟,创新设计将突破 “实体或虚拟” 的单一维度,构建 “虚实联动” 的体验场景 —— 虚拟设计延伸实体功能,实体设计承接虚拟体验,形成 “1+1>2” 的体验闭环。

(一)核心实践:虚实融合的三大场景创新

  1. 产品设计:虚拟试用 + 实体交付,降低决策成本

  • 案例:某服装品牌推出 “AR 试衣间”—— 用户通过手机扫描身体,生成虚拟形象,在线试穿不同款式的衣服(可查看版型、颜色、搭配效果),试穿满意后下单,实体衣服直接邮寄到家;同时,虚拟试穿数据可同步至品牌设计端,帮助品牌调整 “热门款式的尺码、颜色”,减少库存积压;该模式使线上转化率提升 50%,库存周转率提升 30%。

  1. 空间设计:虚拟预体验 + 实体落地,优化空间体验

  • 案例:某家装品牌推出 “VR 家装预设计” 服务 —— 用户上传户型图后,可在 VR 中预览 “不同风格的装修方案”(如北欧风、新中式),调整家具位置、颜色;满意后,品牌根据虚拟方案提供 “实体装修 + 家具配送” 服务;同时,用户可在 VR 中 “预演日常活动”(如 “从玄关到厨房的动线是否顺畅”“沙发到电视的距离是否合适”),避免实体装修后发现问题;该服务使装修满意度达 95%,返工率降低 80%。

  1. 服务设计:虚拟服务 + 实体支撑,提升便捷性

  • 案例:某银行推出 “元宇宙银行”—— 用户通过虚拟形象进入银行,可办理 “账户查询、理财咨询” 等基础业务(虚拟客服实时解答);需要办理 “开户、贷款” 等复杂业务时,可一键预约 “线下网点 VIP 服务”,线下网点同步调取虚拟咨询记录,无需重复沟通;该模式使线上业务办理率提升 40%,线下网点客户等待时间缩短 50%。

(二)挑战与应对:避免 “技术炫技”,聚焦 “体验增值”

虚实融合设计易陷入 “为技术而技术”(如虚拟场景复杂却无实用功能)、“体验割裂”(虚拟与实体数据不通)的问题,需通过以下方式应对:

  • 体验优先:虚拟设计需解决 “实体体验的痛点”(如 AR 试衣解决 “线上买衣服不合身” 的问题),而非单纯追求 “炫酷效果”;

  • 数据打通:确保虚拟与实体的数据同步(如 VR 家装数据同步至实体施工端,元宇宙银行咨询记录同步至线下网点);

  • 降低门槛:避免使用复杂设备(如优先用手机 AR 而非 VR 眼镜),确保不同人群都能便捷使用。

结语

创新设计的未来,是 “技术向善、以人为本、生态共生” 的未来 ——AI 赋能让设计更高效、更精准,但需坚守 “人机协同” 的底线;可持续深化让设计更低碳、更循环,需平衡 “环保与成本” 的关系;包容性扩展让设计更多元、更平等,需深入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虚实融合让设计更立体、更丰富,需聚焦 “体验增值” 而非 “技术炫技”。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趋势如何变化,创新设计的核心始终是 “为人服务”—— 为用户解决真实痛点,为社会创造可持续价值,为文化传递多元魅力。未来的设计师,不仅需要 “美学与技术能力”,更需要 “数据洞察、环保意识、包容思维、跨领域协作能力”,才能在新生态中创造出真正有温度、有价值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