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规划中,“产业链” 是连接 “产业目标” 与 “落地成效” 的核心纽带 —— 一个完整且有韧性的产业链,能让区域产业从 “单一企业集聚” 升级为 “生态化共生”,避免 “有企业无产业”“有产能无利润” 的困境。然而,不少地区的产业链构建却陷入 “三重困境”:要么 “断链”(缺核心环节,如只有组装无研发),要么 “低端锁定”(长期停留在低附加值环节,如代工生产),要么 “散而不聚”(企业间无协作,各自为战)。现代产业链构建不是 “企业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 “补位核心环节、培育龙头引领、搭建协同平台、强化技术赋能”,形成 “上下游贯通、大中小协同、产学研联动” 的生态体系。本文结合实操痛点与标杆案例,拆解产业链构建的核心路径。
一、产业链构建的三大核心痛点:从 “有链” 到 “强链” 的差距
(一)痛点 1:产业链断层,“缺芯少核” 受制于人
部分地区的产业链仅覆盖 “低端生产环节”,核心部件、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缺失,导致 “卡脖子” 风险高、抗风险能力弱:
案例:某珠三角城市早期规划 “智能手机产业”,聚焦 “整机组装” 环节,引入 20 余家代工厂,但 “高端芯片、显示屏、摄像头模组” 等核心部件全部依赖外部采购。2021 年全球芯片短缺时,代工厂因 “无芯可用” 停产 2 个月,产值损失超 50 亿元;且组装环节利润仅占手机产业链的 5%(芯片环节占 40%),长期处于 “薄利多销” 的低端状态;
核心原因:规划时 “重产能轻核心”,仅追求 “短期产值”,忽视 “核心环节的战略价值”;缺乏 “产业链安全思维”,未预判外部供应链风险(如技术封锁、原材料短缺)。
(二)痛点 2:低端锁定,“代工依赖” 利润微薄
不少地区的产业链长期停留在 “加工制造、贴牌生产” 等低附加值环节,无法向 “研发设计、品牌服务” 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陷入 “增产不增收” 的困境:
案例:某长三角县城规划 “服装产业”,引入 50 余家服装代工厂,为国内外品牌代工生产,年产值达 80 亿元。但代工厂仅赚取 “每件 5-10 元的加工费”,研发设计(品牌方掌控)、渠道销售(品牌方掌控)的利润占比超 80%;且因缺乏自主设计能力,品牌方一旦转移订单(如转向东南亚工厂),代工厂便面临生存危机,2023 年因某国际品牌订单转移,当地 10 家代工厂倒闭;
核心原因:产业规划 “重规模轻升级”,未推动企业从 “代工” 向 “自主设计、自有品牌” 转型;缺乏 “研发资源、品牌运营能力” 的支撑,企业无力突破低端环节。
(三)痛点 3:企业分散,“各自为战” 协同不足
部分地区的产业链虽有 “上下游企业”,但企业间缺乏 “技术协同、订单共享、资源互通”,形成 “物理集聚但化学不反应” 的局面,无法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案例:某中部城市规划 “汽车零部件产业”,引入 30 余家零部件企业(如座椅、车灯、底盘部件厂商),但企业间无协作:① 订单各自争夺(均为外地车企供货,未形成本地配套);② 技术互不交流(某企业研发的 “轻量化座椅”,其他企业不知情,无法配套使用);③ 资源重复浪费(5 家企业分别建设检测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不足 30%)。最终,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率不足 10%,远低于行业优秀水平(60% 以上);
核心原因:缺乏 “产业链协同平台”,企业间信息不通、资源不共享;未建立 “协同机制”(如订单对接、技术联合研发),企业仍处于 “单打独斗” 状态。
二、产业链构建的核心路径:从 “补链” 到 “强链” 再到 “延链”
(一)路径 1:补链 —— 聚焦 “核心环节缺失”,破解 “卡脖子” 风险
核心是识别产业链的 “断点”(如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基础材料),通过 “引进外部企业、培育本地企业、产学研合作” 三种方式补全环节,确保产业链 “自主可控”。
- 精准识别 “断点”:绘制产业链 “短板图谱”
从 “研发 - 核心部件 - 生产 - 服务” 全链条梳理,标注 “本地缺失且影响产业链安全” 的环节:
工具:采用 “产业链安全评估矩阵”,从 “技术壁垒(高 / 中 / 低)、进口依赖度(高 / 中 / 低)、对产业链影响(核心 / 一般 / 次要)” 三个维度打分,优先补 “技术壁垒高、进口依赖高、影响核心” 的环节。
案例:苏州规划集成电路产业链时,通过图谱发现 “EDA 工具、12 英寸晶圆制造、高端封装测试” 是三大断点(本地仅有中低端封装测试环节),且这些环节 “国外垄断程度高、进口依赖强”,需优先补位;
- 多方式补链:“引进 + 培育 + 合作” 结合
产学研合作突破:针对 “技术壁垒高、短期难以引进” 的环节,联合高校 / 科研院所攻关(如深圳为补 “工业软件” 环节,联合深圳大学、华为成立 “工业软件联合实验室”,研发 CAD/CAM 软件,打破国外垄断)。
培育本地企业:针对 “技术壁垒中等、本地有基础” 的环节,通过 “政策扶持、资金补贴” 培育本地企业(如合肥为补 “新能源汽车电池正极材料” 环节,对本地企业国轩高科提供 “研发补贴 + 产能扩张补贴”,推动其正极材料产能从 5 万吨增至 20 万吨);
引进外部龙头企业:针对 “技术壁垒高、本地无基础” 的环节,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如苏州为补 “12 英寸晶圆制造” 环节,引进中芯国际建设 12 英寸晶圆厂,投资超 200 亿元);
案例参考: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补链
合肥早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仅 “整车组装” 环节(江淮汽车),核心环节 “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 全部依赖外部。通过补链:① 引进宁德时代建设动力电池工厂(补电池环节);② 培育本地企业巨一动力(补驱动电机环节,提供研发补贴超 5 亿元);③ 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补电控系统技术)。3 年后,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补全率从 30% 提升至 90%,本地配套率从 15% 提升至 70%,2023 年产业产值突破 1500 亿元。
(二)路径 2:强链 —— 聚焦 “低附加值环节升级”,提升产业利润空间
核心是推动产业链从 “低端制造” 向 “研发设计、品牌服务、高端制造” 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摆脱 “代工依赖”,构建 “高利润、高竞争力” 的产业链。
- 推动 “制造升级”:从 “低端代工” 到 “高端定制”
支持企业引进 “智能化设备、精益生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从 “按单代工” 转向 “按需定制”:
案例:东莞服装产业从 “代工” 向 “高端定制” 升级 —— 政府补贴企业引入 “柔性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 10 种不同款式服装),建设 “服装定制平台”(用户在线提交尺寸、款式需求,平台自动分配给企业生产);企业从 “为品牌代工” 转向 “服务高端个人客户、企业制服定制”,利润从每件 5 元提升至 50 元,2023 年定制业务占比超 40%。
- 推动 “研发升级”:从 “无研发” 到 “自主设计”
建立 “研发补贴、创新平台、人才支撑” 体系,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开展核心技术研发:
案例:宁波慈溪家电产业从 “组装” 向 “自主研发” 升级 ——① 设立 “家电研发补贴”(研发投入超 1000 万元的企业补贴 15%);② 建设 “家电创新设计中心”(提供工业设计、测试认证服务);③ 对接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引进 “工业设计、电子工程” 人才。3 年后,慈溪家电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从 2% 提升至 5%,自主设计产品占比从 10% 提升至 60%,某企业研发的 “智能电饭煲” 出口价从每台 80 美元提升至 200 美元。
- 推动 “品牌升级”:从 “贴牌” 到 “自有品牌”
支持企业打造自有品牌,通过 “品牌培育、渠道拓展、品牌认证” 提升品牌影响力:
案例:佛山陶瓷产业从 “贴牌出口” 到 “自有品牌全球化”——① 政府组织企业参加 “意大利博洛尼亚陶瓷展”(全球顶级陶瓷展会);② 补贴企业开展 “品牌认证”(如欧盟 CE 认证、美国 UL 认证);③ 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 “品牌专卖店”(如在东南亚、欧洲设立 200 余家专卖店)。2023 年,佛山陶瓷自有品牌出口占比从 20% 提升至 55%,某品牌 “蒙娜丽莎” 陶瓷出口价较贴牌时提升 3 倍。
(三)路径 3:延链 —— 聚焦 “企业协同不足”,构建 “大中小协同” 的产业生态
核心是通过 “搭建协同平台、建立协同机制、共享公共资源”,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 “各自为战” 变为 “抱团发展”,提升整体效率。
- 搭建 “产业链协同平台”:打通 “信息 - 订单 - 技术” 壁垒
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协同平台,实现企业间 “信息互通、订单对接、技术共享”:
案例:苏州工业园区搭建 “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平台”——① 信息互通:企业可在线查询 “上下游企业名录、产品规格、产能情况”;② 订单对接:制药企业发布 “原料药采购需求”,平台自动匹配本地原料药企业;③ 技术共享:平台整合 “10 家高校实验室、5 家检测机构” 资源,企业可在线预约使用。平台上线后,苏州生物医药企业间合作频次提升 80%,本地配套率从 40% 提升至 75%。
- 建立 “龙头 + 中小” 协同机制:龙头引领,中小配套
发挥龙头企业的 “订单带动、技术辐射” 作用,带动中小微企业融入产业链:
案例:深圳电子信息产业 “龙头 + 中小” 协同 —— 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与本地 500 余家中小企业建立 “配套合作关系”,龙头企业提供 “技术培训、订单支持”,中小企业提供 “细分部件配套”,形成 “龙头引领、中小支撑” 的生态,2023 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 3 万亿元,中小企业贡献产值占比达 45%。
技术协同: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 “技术标准、检测方法”(如比亚迪向本地电池材料企业提供 “电池材料性能标准”,帮助企业优化产品);
订单协同:龙头企业将 “非核心零部件” 订单优先分配给本地中小企业(如华为将 “手机充电器、外壳” 订单分配给东莞本地中小企业);
- 共享 “公共服务资源”:降低中小企业成本
建设 “共享工厂、检测中心、物流平台” 等公共服务设施,避免企业重复投资,降低运营成本:
案例:常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建设 “共享检测中心”—— 整合 “电池性能测试、电机效率测试、零部件可靠性测试” 设备(总投资超 1 亿元),中小企业按 “使用次数付费”(单次测试费用仅为自建实验室的 1/5);同时建设 “共享物流平台”,整合 30 余家物流企业资源,中小企业物流成本降低 20%。公共资源共享后,常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存活率从 60% 提升至 85%。
三、不同区域产业链构建的差异化策略:避免 “一刀切”
(一)大城市 / 核心城市:聚焦 “核心环节 + 研发创新”
大城市(如上海、深圳、苏州)拥有 “人才、技术、资本” 优势,应重点布局产业链 “研发设计、核心部件、高端制造” 环节,避免 “低端产能集聚”:
案例:上海聚焦 “集成电路研发、生物医药创新、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 等核心环节,建设 “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吸引全球顶尖研发人才与龙头企业(如特斯拉研发中心、药明康德总部),2023 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 65%。
(二)中小城市 / 卫星城市:聚焦 “配套环节 + 特色细分”
中小城市(如东莞、慈溪、常州)应依托 “大城市产业链溢出需求”,布局 “零部件配套、特色制造” 环节,避免 “盲目追求全产业链”:
案例:东莞依托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聚焦 “智能手机零部件、消费电子组装” 等配套环节,成为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2023 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 1.2 万亿元,本地配套率达 80%。
(三)中西部地区:聚焦 “资源型产业 + 劳动密集型配套”
中西部地区(如合肥、武汉、重庆)拥有 “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 优势,应重点发展 “资源加工型产业(如新能源材料)、劳动密集型配套产业(如汽车零部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案例:重庆依托 “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 “笔电组装、汽车零部件制造” 产业转移,建设 “西永微电园”“重庆国际汽车城”,2023 年笔电产量占全球 1/3,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超 5000 亿元。
四、标杆案例: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链构建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链构建从 “补链” 到 “强链” 再到 “延链”,成为全国标杆:
补链阶段(2015-2018):识别 “创新药研发、临床研究、冷链物流” 三大断点,① 引进药明康德(补 CRO/CDMO 环节)、信达生物(补创新药研发环节);② 建设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研究中心”(补临床环节);③ 引进顺丰冷链(补冷链物流环节);
强链阶段(2019-2021):推动 “研发升级 + 品牌升级”,① 设立 100 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支持企业研发(信达生物研发的 PD-1 单抗获批上市);② 建设 “生物医药国际认证中心”,帮助企业获取 FDA、EMA 认证(某企业产品获欧盟上市许可);
延链阶段(2022-2024):搭建 “产业链协同平台”,① 实现 “研发 - 生产 - 销售” 数据互通,某制药企业通过平台快速对接本地原料药企业,缩短供应链周期 30%;② 共享 “公共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中小企业研发成本降低 40%。
最终,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超 800 家,2023 年产值超 1200 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达 18%,本地配套率超 75%,成为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结语
产业链构建不是 “求全求大”,而是 “求准求强”—— 大城市要 “抓核心、做创新”,中小城市要 “做配套、补短板”,中西部地区要 “借优势、接转移”。核心逻辑是 “围绕自身资源禀赋,聚焦关键环节,推动企业协同”,避免 “盲目复制、低端锁定、各自为战”。唯有如此,才能构建 “韧性强、附加值高、协同紧” 的产业链生态,让产业规划真正落地为 “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