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邀各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龙头企业
科研院所及合作伙伴加入!
超级综合体
超大空间规模、超强功能复合、超高城市影响力
推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与生活品质提升的核心引擎
当前超级综合体建设中,“功能割裂难协同、产业赋能弱脱节、运营可持续性差、服务体验不连贯” 成为普遍痛点 —— 地方政府面临 “产城两张皮、资源配置散、标杆效应难落地” 的困境,产业园区遭遇 “配套服务缺、企业粘性低、产城融合浅” 的难题,企业则受 “办公与生产脱节、供应链配套远、人才留存难” 制约,居民感受 “生活与产业隔离、公共服务不便捷、社区归属感弱”。
绘阖产业集团立足 “开放、共享、融合、创新” 的核心理念,整合多年区域产业运营、数字科技研发、生态资源协同经验,推出 “超级综合体相关业务”。本业务并非传统的 “商业地产开发或单一园区运营”,而是以 “产城深度融合为核心、全业态协同为基础、数字智慧赋能为支撑” 的全周期超级综合体解决方案,核心目标是:
帮助地方政府破解 “产城脱节”,打造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的产城融合标杆,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助力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突破 “配套短板”,构建 “产业、商业、生活、公共服务” 四位一体的协同生态;
为企业提供 “办公 - 生产 - 供应链 - 人才配套” 一体化空间,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发展效率;
为居民打造 “工作 - 生活 - 休闲 - 社交” 无缝衔接的优质场景,增强生活幸福感与社区归属感。
(一)“产城深度融合”:拒绝 “功能割裂”,构建 “产业与城市共生” 生态
区别于传统综合体 “重商业轻产业、重地产轻运营” 的局限,绘阖超级综合体业务以 “区域产业禀赋” 为根基,推动 “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活功能” 深度融合,避免 “产业园区只产不城、商业综合体只城不产”:
规划阶段,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如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文旅康养),明确 “产业核心区、商业配套区、生活居住区、公共服务区” 的空间布局,确保 “产业与生活半径不超过 15 分钟”,减少通勤成本;
业态配置中,围绕产业需求匹配 “生产配套(如共享车间、供应链枢纽)、人才服务(如人才公寓、技能培训)”,围绕居民需求配套 “商业消费(如商超、餐饮)、公共服务(如学校、医院、公园)”,实现 “产业需求与城市服务” 精准对接;
运营中,推动 “产业资源与城市资源” 双向流动 —— 如企业员工可便捷享受社区服务,社区商业可承接企业后勤需求(如员工餐饮、会议服务),公共设施(如体育馆、会议中心)可向企业与居民共享,形成 “产城共生” 的良性循环。
(二)“全业态协同赋能”:打破 “单点运营”,实现 “多业态价值共振”
依托绘阖产业生态(涵盖产业运营、供应链、数字科技、民生服务等领域),超级综合体业务构建 “产业、商业、生活、公共服务” 全业态协同体系,让各业态从 “独立运营” 转向 “价值互补”:
“产业 + 商业” 协同:商业业态围绕产业需求定制,如为智能制造企业配套 “工业设计展厅、精密仪器维修店”,为数字经济企业配套 “创客咖啡、共享会议室”,同时产业员工为商业带来稳定客流,提升商业收益;
“产业 + 生活” 协同:生活业态贴合产业人才需求,如为年轻技术人才提供 “长租公寓、24 小时便利店、运动场馆”,为企业高管提供 “高端住宅、国际学校、康养服务”,通过 “优质生活配套” 帮助企业留存人才;
“商业 + 生活” 协同:商业业态融入社区服务功能,如商超增设 “社区便民服务站(收发快递、家政预约)”,餐饮提供 “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影院开展 “社区亲子观影活动”,让商业成为 “社区生活枢纽”;
“公共服务 + 全业态” 协同:公共服务设施(如政务服务站、人才市场、医院门诊)嵌入综合体,企业可就近办理工商注册、人才招聘,居民可便捷享受政务、医疗服务,提升全业态的便捷性与吸引力。.
(三)“数字智慧全链赋能”:告别 “人工低效”,实现 “超级综合体智能化运营”
依托绘阖数字科技能力,超级综合体业务构建 “数字智慧体系”,覆盖 “规划、建设、运营、服务” 全流程,提升综合体的运营效率与体验感:
规划阶段:通过 “数字孪生技术” 搭建综合体三维模型,模拟 “人流、车流、产业动线”,优化空间布局与业态配置,避免 “建成后动线拥堵、业态空置”;
运营阶段:搭建 “超级综合体智慧管理中台”,实时监测 “产业运营数据(企业入驻率、产值贡献)、商业数据(客流密度、销售额)、生活服务数据(公寓入住率、社区活动参与度)、设施数据(电梯运行、能耗状态)”,实现 “智能调度(如停车场空位引导、空调能耗调节)、异常预警(如设施故障、客流超容)”;
服务阶段:开发 “超级综合体智慧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 “线上招商入驻、政策申报、供应链对接” 服务,为居民提供 “线上缴费、社区互动、商业优惠” 服务,为游客提供 “智能导览、停车预约、消费推荐” 服务,实现 “全人群、全场景” 的数字化服务覆盖。
(一)超级综合体规划设计:找准 “定位方向,明确落地路径”
针对 “超级综合体定位模糊、规划落地难” 问题,提供 “精准化、可落地” 的规划设计服务,为综合体建设定方向、划路径:
组建 “产城规划 + 产业运营 + 数字技术” 跨领域团队,深入调研区域 “产业基础(主导产业、企业需求)、人口结构(年龄、收入、职业)、交通条件(路网、公共交通)、资源禀赋(土地、生态、政策)”;
结合市场趋势(如产业升级方向、消费需求变化),明确超级综合体的 “核心定位”(如 “智能制造产城综合体”“数字经济创新综合体”“文旅康养生活综合体”),避免 “千体一面”;
输出《超级综合体定位分析报告》,明确 “核心客群(企业类型、居民画像)、核心业态(产业、商业、生活、公共服务的重点品类)、差异化优势”。
制定 “空间总体规划方案”,明确 “产业核心区、商业配套区、生活居住区、公共服务区、生态休闲区” 的功能分区与动线设计,确保 “各区域衔接顺畅、人流车流不冲突”;
设计 “业态组合方案”:产业业态聚焦区域主导产业,配置 “总部办公、研发中心、共享车间、供应链枢纽”;商业业态结合客群需求,配置 “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产业配套商业”;生活业态围绕人才需求,配置 “人才公寓、商品住宅、养老社区”;公共服务业态聚焦便捷性,配置 “政务服务站、学校、医院门诊、文化场馆、公园绿地”;
输出《超级综合体空间规划图》《业态组合方案》《建设实施路径》,明确 “分阶段建设计划、投资预算、责任主体、考核指标”。
(二)超级综合体业态构建与招商运营:推动 “业态落地,实现价值共振”
针对 “超级综合体业态空置、运营低效” 问题,提供 “业态构建 - 招商引进 - 运营管理” 一体化服务,确保综合体 “招得进、运营好、能盈利”:
产业招商定位:围绕区域主导产业,聚焦 “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制定 “招商清单”(如智能制造综合体重点招引 “整机制造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工业设计公司”);
产业资源对接:依托绘阖产业生态,对接 “目标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 “定制化空间(如按需装修的厂房 / 办公区)、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租金补贴)、资源配套(如供应链对接、人才招聘)”,吸引企业入驻;
产业运营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 “全周期产业服务”,如协助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组织 “产业链对接会、技术交流论坛”,对接 “绘阖区域产业服务中心” 的人才、技术、资金资源,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商业业态规划:结合 “产业员工、居民、游客” 三类客群需求,配置 “基础商业(商超、餐饮、便利店)、特色商业(文创小店、主题餐厅、运动场馆)、高端商业(品牌专卖店、高端酒店)”,避免 “业态同质化、空置率高”;
商业招商策略:引入 “连锁品牌、区域特色商家、产业配套服务商”,为商家提供 “客流保障(依托产业与社区稳定客群)、运营支持(如线上营销推广、会员体系共享)、租金优惠(如开业前 3 个月免租)”;
商业运营管理:制定 “商业运营标准”(如营业时间、服务规范、环境卫生),组织 “商业促销活动(如周年庆、节日市集)、主题营销(如产业文化节、社区消费节)”,提升商业销售额与客流粘性。
居住业态运营:管理 “人才公寓、商品住宅、养老社区”,提供 “标准化物业服务(安保、保洁、维修)、增值服务(如家具租赁、搬家服务、家政预约)”,为产业人才打造 “拎包入住” 的优质居住体验;
社区服务运营:搭建 “社区服务中心”,开展 “社区活动(亲子手工、老年书法、运动比赛)、便民服务(收发快递、家电维修、社区医疗)”,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康养教育配套:引入 “幼儿园、中小学(含国际学校)、老年大学、社区医院、康养中心”,为居民提供 “全龄段” 的教育与康养服务,解决 “子女上学、老人养老” 的后顾之忧。
政务服务嵌入:对接地方政府,在综合体设立 “政务服务站”,提供 “企业注册、税务申报、社保办理、人才认定” 等高频政务服务,实现 “企业、居民办事不出综合体”;
公共设施运营:管理 “公园绿地、文化场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场馆(健身房、篮球场)、会议中心”,面向企业、居民、游客开放,可通过 “智慧服务平台” 预约使用,同时组织 “公共活动(如公益讲座、艺术展览、体育赛事)”,提升公共服务的利用率与影响力。
(三)超级综合体数字智慧赋能:打造 “智能运营,便捷服务” 的综合体生态
针对 “超级综合体运营低效、服务不便捷” 问题,提供 “数字平台搭建 + 智能技术应用” 服务,推动综合体 “数字化、智能化” 升级:
核心功能:整合 “产业运营、商业管理、生活服务、设施维护” 四大模块数据,实现 “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业态”;
产业运营模块:实时展示 “企业入驻率、产值数据、税收贡献、产业链配套情况”,支持 “企业需求对接、政策精准推送”;
商业管理模块:实时监测 “商业客流密度、各商户销售额、停车场使用率”,支持 “客流引导(如电子屏显示商铺优惠)、商户经营分析(如销售趋势预测)”;
生活服务模块:实时展示 “公寓入住率、社区活动参与度、便民服务办理量”,支持 “社区通知推送、居民需求响应”;
设施维护模块:实时监测 “电梯、空调、水电、消防设施” 的运行状态,支持 “故障自动报警、维修工单派发”,降低设施故障率(目标≤1%)。
企业端:提供 “线上入驻申请、空间预约(会议室、共享车间)、政策申报、供应链对接、人才招聘” 服务,企业可通过平台 “一键提交需求、实时查看进度”,降低沟通成本;
居民端:提供 “线上缴费(物业费、水电费)、社区互动(邻里社交、活动报名)、商业优惠(优惠券领取、团购活动)、便民服务(家政预约、快递代收)” 服务,实现 “居民生活一站式线上解决”;
游客端:提供 “智能导览(综合体地图、业态推荐)、停车预约、消费导航(如美食推荐、商铺定位)、投诉反馈” 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商户端:提供 “线上店铺管理(订单处理、库存查询)、营销工具(会员管理、促销活动设置)、经营数据分析(客流来源、消费偏好)” 服务,帮助商户 “精准获客、提升收益”。
数字孪生技术:搭建综合体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映射 “物理空间的人流、车流、设施状态”,可模拟 “业态调整、活动举办” 的效果,辅助运营决策;
智能安防技术:部署 “AI 监控摄像头、智能门禁系统、火灾预警系统”,实现 “异常行为自动识别(如高空抛物、消防隐患)、人员精准管控(如企业员工刷卡入园、访客预约登记)”;
智慧交通技术:在综合体周边及内部部署 “智能停车引导系统(显示空位、自动缴费)、车流疏导系统(实时显示路况、推荐路线)、公共交通接驳系统(公交到站提醒、共享单车调度)”,解决 “停车难、交通堵” 问题;
智慧能源技术:采用 “智能电表、水表、光伏屋顶、储能设备”,实现 “能耗实时监测、智能调节(如非高峰时段降低空调功率)、可再生能源利用”,降低综合体运营成本,实现绿色低碳。
(四)超级综合体运营优化与迭代:确保 “长期活力,持续增值”
针对 “超级综合体运营僵化、难以持续” 问题,提供 “全周期运营优化” 服务,确保综合体 “长期有活力、价值持续提升”:
建立 “超级综合体运营评估体系”,从 “产业贡献(企业入驻率、产值增长)、商业效益(客流密度、销售额、商户存活率)、生活满意度(居民满意度、公寓入住率)、公共服务利用率(政务办理量、设施使用频次)” 四个维度设定指标;
每季度开展运营评估,形成《超级综合体运营评估报告》,识别 “运营短板”(如某类商业业态空置率高、某区域客流不足)。
业态调整:根据评估结果与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业态组合 —— 如某类产业企业入驻率低,可调整为 “共享办公空间”;某类商业业态销售额下滑,可引入 “新兴品牌或特色业态”;
服务升级:根据企业与居民反馈,提升服务质量 —— 如企业反映 “供应链配套不足”,可引入 “物流服务商”;居民反映 “社区医疗资源少”,可增加 “社区医院门诊频次”。
跟踪 “产业趋势(如新兴产业兴起、传统产业转型)、消费趋势(如线上线下融合、体验式消费增长)、技术趋势(如 AI 大模型、元宇宙)”,适时升级综合体业态与技术 —— 如引入 “元宇宙体验馆”“AI 智能客服”;
结合 “区域发展阶段变化”(如人口增长、产业扩张),拓展综合体空间或新增业态 —— 如区域人口增加,可扩建 “住宅与学校”;产业升级,可新增 “研发中心与检测实验室”。
地方政府:需打造产城融合标杆(如地级市、县级市、国家级新区),破解 “产城脱节、资源分散” 问题,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园区管委会:需升级 “产业园区 + 城市服务” 功能(如经开区、高新区、科创园区),提升企业粘性与人才吸引力;
城市新区 / 新城:需构建 “产业 - 商业 - 生活 - 公共服务” 协同生态(如高铁新城、临空经济区、文旅新城),实现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的快速发展;
地产与文旅企业:需转型 “产城综合体开发运营”(如传统地产商、文旅投资企业),突破 “纯地产开发的盈利瓶颈”,提升长期运营收益;
国有投资平台:需承接区域超级综合体建设运营(如地方国资公司、产业投资集团),履行 “城市建设与产业培育” 的国企责任。
1. 需求诊断与调研(3-4 周):
组建 “产城规划 + 产业运营 + 数字技术” 跨领域团队,深入区域开展调研,访谈地方政府、企业代表、居民群体,梳理 “核心需求、资源禀赋、痛点问题”;
输出《超级综合体需求诊断报告》,明确业务方向与核心目标。
2. 规划设计与方案制定(6-8 周):
基于调研结果,制定《超级综合体总体规划方案》《业态构建方案》《数字智慧方案》《运营计划》,明确建设内容、技术路径、投资预算、实施步骤;
组织政府、行业专家、目标企业开展方案评审,根据反馈优化调整,形成最终方案。
3. 建设实施与业态落地(12-36 个月,按规模调整):
分阶段推进 “土地整理、建筑施工、数字平台搭建、业态招商”;
每个阶段完成后组织验收(如数字平台测试、首批企业入驻),确保建设质量与方案一致。
4. 运营启动与优化(6-12 个月):
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开展 “企业入驻服务、商业开业筹备、居民入住对接、公共服务启动”;
上线数字智慧平台,收集企业、居民、商户反馈,优化运营策略(如调整商业营业时间、增加社区活动)。
5. 长期运营与迭代(长期):
持续开展 “运营监测与评估”,每季度输出《运营报告》;
结合市场趋势与需求变化,推动 “业态升级、技术迭代、服务优化”,确保超级综合体长期活力与价值提升。
定制化全流程服务:根据合作方(政府 / 企业)需求,提供 “从规划设计到长期运营” 的全流程定制服务,覆盖超级综合体全周期;
联合共建模式:与地方政府、国有平台联合建设运营,合作方提供 “土地、政策、资金支持”,绘阖提供 “规划设计、产业资源、运营团队、数字技术”,收益按约定比例分配,风险共担;
轻资产运营输出:针对已建成的综合体项目,绘阖输出 “运营管理团队、数字智慧平台、产业资源对接能力”,按 “运营服务费 + 收益分成” 获取收益,降低合作方前期投入;
专项模块合作:针对合作方的单点需求,提供 “专项服务”(如仅做超级综合体规划设计、仅搭建数字智慧平台、仅负责产业招商),按模块收费,灵活适配需求。
绘阖产业集团的超级综合体相关业务,始终以 “产城融合为魂、全业态协同为基、民生需求为本”,拒绝 “重建设轻运营、重地产轻产业、重商业轻生活” 的形式化服务。我们相信,真正的超级综合体不是 “建筑的堆砌”,而是 “产业与城市的共生体、企业与居民的共同体”—— 它能让地方政府 “打造区域标杆、带动经济增长”,让企业 “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快速发展”,让居民 “享受优质生活、增强归属感”。
绘阖愿以自身的产业运营经验、数字技术能力与生态资源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携手,共同打造 “有产业、有商业、有生活、有温度” 的超级综合体,为推动产城融合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内容说明:
本文中的部分相关数据及案例源于人工智能推演,用于辅助用户理解超级综合体的含义及绘阖产业集团的业务规划及目标,仅供参考,不构成具体的投资建议、合作承诺或实际经营数据保证。具体合作细节、业务落地及数据以双方正式协议与实际运营情况为准,绘阖产业集团对本文中推演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不承担责任。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