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帮助
活动
发布需求

产业互联网

重构产业价值的数字化引擎;

从 “消费互联” 到 “产业互联” 的升级范式

关于产业互联网

加入产业互联网生态

我要加入产业互联网生态

诚邀各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龙头企业

科研院所及合作伙伴参与要素共创计划!

产业互联网的安全保障体系:破解 “边缘脆弱、跨链风险、工控失防” 困局,构建 “产业级纵深防御” 生态
来源:绘阖产业集团 | 作者:产业发展中心 | 更新时间 :2025-10-13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产业互联网的安全边界远比消费互联网更复杂 —— 它连接着 “工厂车间的老旧传感器、跨企业的供应链数据、实时运行的工控系统”,安全风险一旦爆发,不仅是 “数据泄露”,更可能导致 “生产线瘫痪、设备损毁、产业链断链”。2024 年全球产业互联网安全事件统计显示,“边缘设备被攻击” 占比 38%(某汽车零部件厂的边缘传感器遭入侵,伪造生产数据导致次品率飙升至 25%)、“跨企业数据共享泄露” 占比 32%(某产业链平台因共享机制漏洞,泄露 200 家企业的采购底价)、“工控系统失防” 占比 30%(某化工厂 DCS 系统遭勒索攻击,停产 48 小时损失超 1.2 亿元)。传统 “防火墙 + 杀毒软件” 的单点防护,根本无法应对产业互联网 “边缘广、链条长、工控特” 的安全挑战。真正的产业级安全保障,需以 “边缘防护为前哨、数据安全为核心、工控防御为底线、跨链协同为纽带”,构建 “事前预警、事中阻断、事后溯源” 的纵深防御体系,让安全贯穿 “设备 - 数据 - 流程 - 生态” 全环节。本文结合产业特有的安全痛点与前沿实践,拆解安全保障的核心路径,为产业互联网生态提供 “可落地、可验证” 的安全方案。



一、产业互联网安全的核心痛点:从 “IT 安全” 到 “产业安全” 的认知鸿沟


(一)痛点 1:边缘设备 “裸奔”—— 老旧设备无防护,成为攻击入口


产业互联网的边缘设备(如车间传感器、智能仪表、物流 AGV)普遍存在 “服役时间长、安全配置低、缺乏更新维护” 问题,成为黑客攻击的 “突破口”:

  • 案例:某机械加工厂有 50 台服役超 10 年的 “振动传感器”,用于监测机床运行状态。这些传感器无加密功能、默认密码 “123456” 从未修改,被黑客通过公网端口入侵后:① 伪造振动数据(将 “异常振动” 改为 “正常”),导致 3 台机床因未及时维修出现主轴断裂,维修成本超 80 万元;② 窃取传感器关联的 “机床加工参数”(如某精密零件的切削速度),泄露给竞争对手,企业损失年度核心订单 5000 万元;

  • 核心原因:边缘设备 “安全设计缺失”(多数老旧设备出厂时无防护功能);企业 “重生产轻安全”(认为更换设备影响生产,不愿投入资金升级);缺乏 “边缘设备统一管理平台”(无法实时监测设备异常状态)。


(二)痛点 2:跨链数据 “裸传”—— 共享机制有漏洞,商业机密泄露


产业互联网需 “跨企业、跨环节” 共享数据(如供应商库存、车企订单、物流进度),但多数平台仅靠 “简单授权” 实现共享,缺乏 “数据脱敏、权限管控、操作追溯”,导致数据泄露风险:

  • 案例:某区域家电产业链平台为 “冰箱厂 - 压缩机供应商 - 物流商” 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因平台未设置 “数据访问权限分级”:① 压缩机供应商可查看冰箱厂的 “全国经销商采购价”(属商业机密),随后以低价抢单,导致冰箱厂经销商流失 15%,年营收减少 8000 万元;② 物流商误操作下载 “冰箱厂未来 3 个月的生产计划”,数据流入竞品企业,竞品提前调整价格策略,冰箱厂市场份额下降 5%;

  • 核心原因:数据共享 “重便捷轻安全”(未做脱敏处理,如采购价未隐藏小数位);权限管控 “粗放化”(仅分 “可看 / 不可看”,无 “查看 / 下载 / 修改” 细分权限);缺乏 “操作审计”(泄露后无法追溯责任人)。


(三)痛点 3:工控系统 “裸跑”—— 安全与生产冲突,防御措施难落地


工业控制系统(如 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产业生产的 “大脑”,但因其 “实时性要求高、兼容性差”,传统 IT 安全措施(如防火墙、漏洞扫描)难以直接应用,导致防御薄弱:

  • 案例:某炼油厂的 DCS 系统用于控制 “催化裂化装置”(高温高压关键设备),为保障生产连续性,企业未安装任何安全防护软件。黑客通过 U 盘植入 “工控病毒” 后:① DCS 系统指令被篡改,催化裂化装置温度从 500℃骤升至 700℃,引发安全阀起跳,紧急停产 12 小时,损失原油加工量 5000 吨,直接损失超 3000 万元;② 病毒扩散至备用 DCS 系统,导致恢复生产时间延长至 48 小时;

  • 核心原因:工控系统 “安全与生产矛盾”(安装防护软件可能导致系统卡顿,影响实时控制);系统 “固件更新难”(更新需停机,企业不愿承担生产损失);缺乏 “工控专用安全工具”(传统 IT 工具不适配工控协议)。



二、产业互联网安全保障的核心路径:四级纵深防御


(一)第一级:边缘设备防护 —— 筑牢 “前哨防线”


针对边缘设备 “分散、老旧、无防护” 特点,采用 “轻量化改造 + 统一管理 + 异常监测”,将攻击阻挡在产业网络之外:


1. 轻量化安全改造:低成本适配老旧设备


对无防护的边缘设备,采用 “外挂安全模块 + 默认配置加固”,避免大规模更换设备:

  • 改造原则:“非侵入式”(不拆解设备内部结构)、“低功耗”(避免增加设备负荷)、“低成本”(单设备改造费用控制在设备原值的 10% 以内)。

  • 案例:某汽车零部件厂对 30 台老旧 PLC 设备改造:① 外挂 “边缘安全网关”(单价 3000 元,支持 Modbus 协议加密),数据传输时自动加密,防止被窃取或篡改;② 加固默认配置(修改默认密码为 “复杂度密码”、关闭无用端口);③ 安装 “轻量化病毒查杀工具”(仅占用 5% 设备资源,不影响生产);改造后,设备被攻击成功率从 60% 降至 0,年节省潜在损失超 500 万元;


2. 统一管理平台:实现边缘设备 “可视可控”


搭建 “边缘设备安全管理平台”,实时监测设备 “在线状态、配置变化、数据异常”,避免设备 “失联” 或 “被篡改”:

  • 平台核心功能:设备台账管理、实时状态监控、异常预警、远程配置、操作日志。

  • 案例:某物流园区为 200 台 AGV 机器人部署管理平台:① 状态监测:实时显示每台 AGV 的 “位置、电量、通信状态”,当某台 AGV 脱离预设路线时,10 秒内触发预警;② 配置管控:禁止私自修改 AGV 的 “速度、载重” 参数,修改需 “申请 - 审批 - 日志记录”;③ 远程运维:发现设备异常时,远程推送 “配置修复指令”,无需现场操作;平台上线后,AGV 异常率从 15% 降至 2%,运维成本降低 40%;


3. 异常行为监测:识别 “非授权访问”


基于 “设备历史运行数据” 建立基线,当设备出现 “异常访问 IP、数据突发波动、配置异常修改” 时,自动阻断并告警:

  • 案例:某化工厂为 100 台传感器建立 “数据基线”(如温度传感器正常波动范围 ±2℃、数据上传频率 5 分钟 / 次):① 当某传感器数据突然 “从 25℃跳至 80℃”(超出基线),系统判定为 “数据伪造”,立即切断该传感器与中控系统的连接,并推送告警至管理员;② 当发现 “境外 IP 尝试登录传感器管理后台”,系统自动加入黑名单,禁止访问;监测机制实施后,成功拦截 12 次异常攻击,未发生一次生产数据篡改。


(二)第二级:数据安全防护 —— 守住 “核心资产”


针对跨链数据 “共享与安全” 的矛盾,采用 “分级脱敏 + 隐私计算 + 全链路审计”,实现 “数据可用不可见”:


1. 数据分级脱敏:共享数据 “去敏感化”


按 “数据敏感程度” 分级,共享时仅提供 “脱敏后的数据”(如隐藏关键字段、模糊化处理),保留数据可用性的同时保护机密:

  • 脱敏工具:采用 “动态脱敏”(不同用户看到不同脱敏结果,如供应商看不到成本,经销商可看到部分成本)。

  • 案例:某家电产业链平台的数据分级脱敏规则:① 极高敏感数据(如产品成本、采购底价):隐藏小数位(如 128.5 元改为 130 元)、替换关键字段(如 “华东经销商” 改为 “区域 A 经销商”);② 高敏感数据(如生产计划):模糊时间范围(如 “3 月 10 日投产” 改为 “3 月中旬投产”);③ 一般敏感数据(如物流进度):直接共享;脱敏后,平台数据共享率从 30% 提升至 85%,未发生一起商业机密泄露事件;


2. 隐私计算:跨企业数据 “联合分析不共享”


采用 “联邦学习、安全多方计算” 等隐私计算技术,让多企业在 “不共享原始数据” 的前提下联合分析,解决 “数据孤岛” 与 “安全共享” 的矛盾:

  • 适用场景:跨企业联合研发、供应链需求预测、行业数据统计(如区域产能分析)。

  • 案例:某汽车产业链(车企 + 电池供应商 + 芯片供应商)需联合优化 “整车续航模型”:① 车企提供 “整车重量、风阻数据”,电池供应商提供 “电池容量、充放电效率数据”,芯片供应商提供 “电控芯片功耗数据”;② 通过联邦学习技术,三方数据在本地训练模型,仅共享模型参数,不共享原始数据;③ 联合训练后的续航模型准确率达 92%,较单一企业模型提升 15%,且未泄露任何一方商业数据;



3. 全链路审计:数据操作 “可追溯、可追责”



建立 “数据操作全日志”,记录 “谁访问、何时访问、访问内容、操作行为”,发生泄露时可快速定位责任人:

  • 案例:某电子产业链平台部署 “数据审计系统”:① 记录每一次数据访问(如 “供应商 A 于 2024-05-10 09:30 查看车企 B 的订单数据”);② 跟踪数据流转(如 “经销商 C 下载的库存数据是否转发至外部邮箱”);③ 异常行为告警(如 “某账号 1 小时内下载 100 家企业的采购数据”);系统上线后,成功追溯 2 起数据泄露事件(均为内部员工违规下载),追责率达 100%。


(三)第三级:工控系统防护 —— 守住 “生产底线”


针对工控系统 “实时性、兼容性” 要求,采用 “工控专用安全工具 + 白名单防护 + 灾备冗余”,确保生产不中断:


1. 工控专用安全工具:适配工业场景


选用 “不影响实时性” 的工控安全工具,如 “工控防火墙、工控漏洞扫描仪”,避免安全措施成为生产瓶颈:

  • 工具选型:优先选择 “通过工业安全认证” 的产品(如 IEC 62443 认证),确保与工控系统兼容。

  • 案例:某钢铁厂为高炉 DCS 系统部署 “工控防火墙”:① 支持 “PROFIBUS 工业协议”(传统 IT 防火墙不支持),仅允许 “中控室 IP” 访问 DCS 系统,阻断外部非法 IP;② 采用 “快速转发技术”(转发延迟<1ms),不影响 DCS 系统的实时控制;③ 定期(非生产高峰时段)进行 “漏洞扫描”(扫描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内);工具部署后,DCS 系统未发生一次外部攻击,高炉连续运行率从 95% 提升至 99.5%;


2. 白名单防护:仅允许 “可信指令” 执行


为工控系统设置 “程序白名单”,仅允许 “经认证的控制程序、操作指令” 运行,阻断病毒、恶意代码:

  • 白名单管理:定期更新白名单(如新增生产程序需 “安全审核 + 哈希值录入”),避免遗漏合法指令。

  • 案例:某炼油厂的催化裂化装置 PLC 系统采用 “白名单防护”:① 预先录入 “正常控制程序”(如温度调节程序、压力控制程序)的哈希值;② 当 PLC 系统接收到新指令时,自动校验哈希值,仅匹配白名单的指令可执行;③ 禁止 “U 盘、移动硬盘” 等外部设备接入 PLC;防护实施后,成功拦截 3 次工控病毒攻击,未影响生产;



3. 灾备冗余:应对系统瘫痪风险



建立 “工控系统灾备机制”(如主备系统、数据备份),确保主系统故障时能快速切换,减少生产损失:

  • 案例:某半导体工厂为 “晶圆蚀刻机” 的 PLC 系统建立 “双机热备”:① 主备 PLC 系统实时同步数据(同步延迟<0.1 秒);② 当主系统出现故障(如通信中断、程序错误),1 秒内自动切换至备系统;③ 每天凌晨自动备份 PLC 程序与控制数据(备份至异地服务器);灾备机制实施后,PLC 系统故障导致的停产时间从平均 4 小时缩短至 10 秒,年减少损失超 2000 万元。


(四)第四级:跨链协同防护 —— 构建 “生态屏障”


产业互联网安全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 “平台 - 企业 - 政府” 协同,建立 “风险共享、标准统一、应急联动” 机制:


1. 安全风险共享:及时预警行业威胁


由产业互联网平台或行业协会牵头,建立 “安全风险共享平台”,企业上报的攻击事件、漏洞信息可实时共享,其他企业提前防御:

  • 共享内容:攻击事件详情(攻击 IP、攻击方式)、漏洞信息(设备型号、漏洞编号)、防御方案(配置方法、工具推荐)。

  • 案例:某省化工产业协会搭建 “风险共享平台”,50 家化工企业加入:① 企业 A 发现 “某类工控病毒攻击 DCS 系统”,立即上传病毒样本与攻击特征至平台;② 平台自动推送 “病毒查杀工具 + 防御配置指南” 给其他企业;③ 企业 B 根据指南提前部署防护,成功避免同类攻击;平台运行半年,化工行业工控攻击事件减少 60%;


2. 安全标准统一:避免 “各自为战”


制定 “产业互联网安全统一标准”(如设备安全配置标准、数据共享安全标准),确保不同企业的防护措施兼容、协同:

  • 案例:国家工信部发布《产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2024 版)》,明确三类核心标准:① 边缘设备安全:规定传感器、PLC 的 “默认密码复杂度、端口开放要求”;② 数据共享安全:明确分级脱敏规则(如极高敏感数据需隐藏 70% 关键信息);③ 工控安全:规定 DCS 系统的 “防火墙部署要求、备份频率”;标准实施后,跨企业数据共享的安全纠纷从 25% 降至 5%,设备互联的安全适配成本降低 40%。


3. 应急联动响应:快速处置重大事件


建立 “企业 - 平台 - 政府” 三级应急联动机制,发生重大安全事件时(如全产业链攻击、大规模勒索),快速调动资源处置:

  • 应急流程:企业上报→平台评估风险等级→启动对应预案(如一级预案联动政府,二级预案平台协调资源)→事后复盘优化。

  • 案例:某汽车产业链遭遇 “供应链勒索攻击”(黑客同时攻击车企、电池供应商、物流商):① 车企第一时间上报至区域产业互联网平台;② 平台启动应急响应,协调 “安全厂商提供解密工具、备用物流商承接运输”;③ 政府部门介入,联动公安追踪黑客,提供法律援助;联动机制下,产业链恢复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 24 小时,损失减少 60%;



三、标杆案例:海尔 COSMOPlat 的 “产业级安全生态” 实践


海尔 COSMOPlat 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构建覆盖 “边缘 - 数据 - 工控 - 生态” 的四级安全体系,服务 5000 + 企业:

  1. 边缘防护:为合作工厂的 2 万台边缘设备(传感器、PLC)部署 “轻量化安全网关”,设备攻击率从 35% 降至 0.5%;搭建 “边缘设备管理平台”,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异常预警响应时间<10 秒;

  2. 数据安全:采用 “联邦学习 + 动态脱敏”,实现 “100 家家电企业联合研发” 时数据不共享,研发效率提升 30%;建立数据审计系统,操作日志留存 10 年,未发生一起商业数据泄露;

  3. 工控防御:为合作工厂的 DCS 系统部署 “工控专用防火墙”,支持 20 + 工业协议,转发延迟<1ms;建立 “双机热备”,工控系统故障切换时间<1 秒,生产中断率从 8% 降至 0.3%;

  4. 生态协同:联合 “360、奇安信” 等安全厂商,搭建 “工业安全风险共享平台”,累计共享攻击事件 1200 + 起,帮助企业提前防御攻击;参与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推动行业安全水平提升;

  5. 实践成效:平台服务企业的安全事件损失年均减少 70%,生产连续性提升至 99.8%,成为 “产业互联网安全生态” 的典范。



四、结语:产业互联网安全的 “核心逻辑”


产业互联网安全的本质,不是 “追求绝对无风险”,而是 “在安全与生产之间找到平衡,在单点防护与生态协同之间建立联动”。它要求安全措施 “适配产业特性”—— 边缘设备需 “轻量化”,数据共享需 “隐私化”,工控系统需 “实时化”,生态防御需 “协同化”。未来,随着 “工控安全工具成熟、隐私计算普及、行业标准统一”,产业互联网安全将从 “被动防御” 走向 “主动预警”,从 “企业单打独斗” 走向 “生态联防联控”,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筑牢 “安全底座”。



内容说明:

本系列关于绘阖产业集团产业互联网相关方案(含全渠道流通与营销协同、产品大数据、流通数据智能分析、生鲜冷链智能监控、智能仓储管理、数字化物流智能调度、乡村振兴各类解决方案及发展要素聚合平台等)的介绍文档,仅用于展示方案架构、服务逻辑与应用方向,供行业交流参考。文中涉及的案例场景、数据指标(如效率提升比例、成本降低幅度、市场规模预测等),部分来源于公开网络信息整理,部分为基于行业通用规律的 AI 演绎与模拟测算,并非绘阖产业集团实际运营数据或承诺效果。相关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业务承诺或决策依据,任何单位或个人据此开展投资、合作等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均与本系列文档无关。


Regional Quick Navigation